古語有云:勤有功,戲無益。
筆者近日與同工就本學年的全方位學習作檢討,發現已超過60個項目。同事問學校的活動是否太多,加上已定下學年從四考改三考,騰出更多學習時間,擔心家長感覺學校「唔讀書」。筆者於是做了個街訪,小息時在操場訪問不同年級孩子「今年在學校最開心/最難忘是什麼事?」所得到的答案都是到那裏參觀,出席某活動,見到特別的人和事;也有是課堂上老師跟他們做了實驗或者小話劇之類。再透過家長茶聚上收集家長意見,結果對學校讓孩子「玩」的安排一致好評。
是的,時代變了,教育要為孩子預備的是素養,不單是知識。相信家長不希望自家孩子是「書呆子」,「牙尖嘴利」某程度上也是「精靈」的表現。再者,2022年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試行版)》提倡「豐富且多元化學習經歷」,而且強調「小學教育更新的7個學習宗旨」,當中「健康的生活方式」、「共通能力」、「正面價值觀和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也要透過孩子親身去感受,體會而內化建立。
學校的耕田教育
近日學校開了一塊田,見到老師帶着孩子耕田的情況,烈日當空,淋漓大汗,叫筆者思考老師是憑什麼招聚這班孩子的?誰不知道耕田辛苦?耕田好玩嗎?細問之下,這十數位孩子更不是一兩次的活動,而是需要每星期定時除草,監察植物生長情況,如有異樣向老師馬上報告,以作跟進急救。
筆者擔心孩子會否累壞了?田野會否有昆蟲扎傷孩子?家長會否覺得活動不恰當……因此,活動後向老師打聽,原來老師希望透過耕作,培養孩子的生命素質,而且活動得到家長的支持,更願意花時間擔任義務導師。被邀請的孩子都是各方面表現一般,校隊沒被選上,家長亦沒有為孩子安排特別的栽培,只參加課後功課班。
老師認為耕種出來的作物是可預期的,也希望透過耕種鍛鍊孩子的耐性,培養10項首要的價值觀中的勤勞、堅毅。其實種過田的都知道,種瓜不一定得瓜,但筆者欣賞老師的苦心和對孩子的愛,萬一遇上天災人禍,沒有收成也是一次生命教育的好機會。
耕田有什麼好玩?
孩子告訴筆者,起初覺得好玩,也願意參與活動,是因為可以在做功課的時候離開課室,跟夥伴們跑跑鬧鬧。參與第一次活動時不到20分鐘已經累透了,下田最辛苦是要蹲着工作,開始覺得不好玩。在網上了解現代化的農業都是用機器大量耕作,收割也無需人手,確實有想退出的一刻。後來用「4F反思法」(事實Facts、感受Feelings、發現Finding、未來Future)做活動後檢討,孩子發現:
中國以農立國,耕種需要耐性,農作物會慢慢長大,老師像農夫一樣栽培學生……孩子從耕種體會的未來:希望把收成跟有需要的人分享;工作很辛苦,回家要幫忙做家務;向袁隆平爺爺學習,讓全世界人也吃得飽……
小時候常聽大人說“Work Hard! Play Hard!” 筆者認為需要先定義“Work”和“Play”,看着這群孩子,筆者分不清他們在“Work”還是“Play”,但可以肯定他們都很“Hard”。耕田在操作上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孩子仍然堅持,可以見到他們對這個活動的熱誠,及對老師給予機會和肯定的珍惜。
筆者每次見到老師帶着孩子下田,家長義工也在旁幫忙的畫面都甚為感動,感動老師的苦心,感動孩子的勤奮,感動家長的體諒。孩子覺得辛苦,但仍然堅持,因為他們沒有被其他老師選上任何的訓練或校隊,唯獨這位老師獨具慧眼邀請他們。
是的,千里馬要遇上伯樂,才成為千里馬。同樣,老師要把每個孩子的獨特優勢發掘出來,加以提煉,讓孩子把興趣變成本領,才能見到「勤」的功效;「戲」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