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否大力引進外勞?
中上層職位,香港已十分開放,引進優才範圍廣泛,連醫護人才也局部開放引進。目前的問題主要是中下層職工,但已有50、60萬名外來家庭勞工,香港勞動參與率已不低。就現時情況,依靠本地居民來滿足中下層職位的需求似乎已經不可能。
依靠本地居民 無法滿足需求
香港人口老化急速,教育水準提升,讀書時間長,青年就業文化轉變,大有走上日本青年偏向臨時工、短期工的發展。即使中下層職位薪酬大幅提升,亦不可能驅使更多適齡的本港居民從事。事實上,香港建造工業的日薪工資高昂,反映出市場的反應,仍缺工人。顯然單只用高工資來作吸引,效果有限,且會抬高建造成本。若中下層職位普遍大幅提薪,情況可能一樣。而中下層工資提升,香港整體社會與經營成本的上漲壓力,會削弱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影響深遠。
香港經濟轉型,無論現時的金融化,或鼓吹的科技化,對就業結構會是兩頭發展。高薪的增加,低薪的擴大,中產級反而萎縮。因人數不多,高薪增加對社會服務需求推動有限,中產萎縮卻壓縮消費和相關就業。但香港有內地因素優勢,內地向香港提供龐大的旅遊和相關的服務需求,因而可補經濟轉型帶來低下層職位不足的困難,反而使低附加值的服務業大幅擴張,引致中下層勞工由過剩轉不足。
臨時引外勞 治標不治本
單只作臨時性的引進外勞,應不能解決這個結構性困難。香港經濟要進一步擴張,在人口老化的條件下,對勞動力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巨大,本地生育率已極低,不可能回升,因而靠本地人口來支撐推動經濟擴張是不可能。作為移民城市、國際都會,香港只能引進人口。
現時中上層職位的對外開放,引進優才都屬恰當的政策,但中下層職位因工資相對低,香港生活成本高,若要維持社會的秩序,不可能全面開放中下層勞工市場,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臨時措施只會使問題此起彼落,社會紛爭更大。更恰當的方法是政府與社會制訂擴大人口與勞動力的長期規劃,但是引進勞工一如其他引進人才,居住7年後可獲永久居留權利,讓他們在港落地生根。初期為填補中下層勞工供應不足,較長期由他們的子女增加香港整體人口,應對未來發展。而引進這方面的勞工,應是以大灣區作為重點,取其文化語言相通。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