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手短缺是香港一直面對的問題,隨着人口老化,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加,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教授2月3日於傳媒茶聚上表示:「醫專一直積極配合香港醫療體系發展,推行不同措施協助紓緩人手不足問題。在協助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港執業上,醫專作為組織、監察及評核醫學專科及牙醫專科培訓的法定機構,透過專科註冊資格審核和專科資歷審核機制,公平、客觀和透明地審核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資歷與醫專認可的資格之可比性。」
探討讓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西式體檢
另一方面,政府早前建議修訂《輔助醫療業條例》,涉及免醫生轉介的議題。梁教授強調:「病人接受診斷是必要的,免轉介並不等同免診斷,醫專支持在不損害病人安全和利益的大前提下,可進一步探討市民在免醫生轉介下直接接受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服務,並在特定情況下試行,例如患者曾就同樣的症狀就醫並作出轉介,在一定時期之內出現相同的症狀或可直接接受物理治療師的治療。」
在容許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方面,梁教授續說:「醫專認同中醫藥近年的發展及其在香港整體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相關建議需配合培訓和能力認證,建議將來成立的中醫醫院可作試點,讓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並可探討在中醫醫院以外,於既定的範疇之內(例如:限於四肢骨骼之X光平片)容許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但在轉介病人進行化驗檢查方面,醫專在此階段認為中醫師可在中醫醫院以外進行相關轉介並不適合。醫專將會繼續與不同的持份者討論相關事宜。」
推動基層醫療 香港需要3700多名家庭醫生
政府在2022年底推出了《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周偉強醫生在專題分享時表示:「落實『一人一家庭醫生』可發揮多重功能。家庭醫生作為以人為本的專家,為各個年齡層的人在不同生命階段提供可及的、持續的、全面的、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幫助個人和家庭管理急性及慢性疾病,提供預期和預防性護理,並根據人們在不同的生命旅程中的需要協調跨專業護理。」
周醫生表示,香港人口約750萬,根據中國家庭醫生與人口比例1:2000而言,需要3750名家庭醫生以維持優質的基層醫療系統。若醫生的平均工作年期為40年,即每年需培訓近100名家庭醫生以提供可持續的醫療服務。為配合推動《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學院提供各類培訓及持續醫學教育計劃,協助社區的家庭醫生與時並進,提升醫學知識和水平。」
基層醫療好處多 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身兼醫務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專員的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彭飛舟醫生亦指出,現時以治療為本的健康制度造成龐大的公共財政負擔,推動基層醫療可以持續照顧香港人口的健康,減低因偶發性及慢性疾病導致「專科及醫院」、「特殊及複雜治療」兩方面的龐大公共開支。
除了提倡一人一家庭醫生外,彭醫生表示,我們也需要加強跨專科社區支援,以及疾病防控機制。他以澳洲及英國的醫療制度為例,有機構專責基層醫療制度,尤其是素質保證及醫療紀錄分享制度,如Australian Commission on Safety and Quality in Health Care;英國的General Medical Practice登記制度也是永久有效的(permanent)。現時制度內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定價、服務協議、服務素質都是不受監管的,未來或需要加以討論。
「因應現時的《基層醫療名冊》新制度,需要制定登記加入名冊的培訓要求以及每年的定期培訓內容,當中需要醫專和轄下學院的配合和支持,以確保他們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術。」他表示,醫專可以統一行為指引、保證服務素質上多下功夫。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今年迎來成立30周年,將舉辦一連串慶祝活動,早前1月中便首次舉行港大醫學院、中大醫學院和醫專三方醫學教育會議,主題為「實踐醫學教育的連續性」,以助推動香港基層醫療發展。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