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的裁決

陪審員本來是代表社會作裁決,用抽樣的辦法選幾個人出來,代表社會輿論。但今天的社會輿論很大成數已經被社交媒體影響了,他們只是代表社交媒體影響下的輿論。

法庭是一個比較證據強弱的地方,並不是一個找尋真相的地方。

我因為工作關係,聽過很多人對我說,「我要法庭為我找出真相,還我清白」,我唯有苦笑。這個……最好還是等待上帝和你一起的時候,再去交代吧!

陪審員的包袱

上次已經說過陪審員做最後事實的裁決時會出現什麼問題,剛好電影《正義迴廊》也在討論這個問題。澳洲片集《陪審12人》(The Twelve)(https://youtu.be/Cpn_qcc0y-U)用了更大篇幅去探討陪審員審訊的問題。陪審員本來是代表社會作裁決,用抽樣的辦法選幾個人出來,代表社會輿論。但今天的社會輿論很大成數已經被社交媒體影響了,他們只是代表社交媒體影響下的輿論。電影《正義迴廊》沒有空間去討論每一個陪審員的包袱,包括憂慮、創傷、心理陰影、偏執、經歷等等……每一個陪審員進來法庭做裁決時,多多少少都受到這些方面的影響。

The Twelve裏面的陪審員,有長期被丈夫家暴而啞忍的妻子,有受財困而聘用黑工的地盤工程老闆,有父母被兇殺而自責帶陌生人回家的女兒,有擔心女兒年紀小小,卻有藝術天分想投身紋身行業的父親,有想和男同性戀者合作人工受孕生育的女同性戀者,有受盡歧視卻醉身文學的原住民青年……這樣多姿多彩的題材,豐富地塞滿了10集的內容。

究竟誰是真兇手?

每位陪審員腦子裏都上影着一幕幕的故事,而在法庭裏審訊的兇案,也是迂迴曲折、百變莫測的推理故事,永遠令人屏住呼吸緊追劇情發展,直到審訊結果出來,卻還是疑點重重。一宗沒有屍體的兇殺案,受審訊的姨姨嫌疑雖大,更是一位社會道德尺度難以接受的前衛藝術家,還是一位邊緣性格障礙患者,但始終沒有獨立證據去指證,只有環境證供和推理。

審訊的裁決出來了,觀眾還是在想找尋真相──究竟誰是真兇手?其實這個結果根本不重要,電視劇集正正想讓電視觀眾質疑,陪審員是否只是扮上帝做判決,很容易受到其他陪審員的群眾壓力而改變自己的意見,受自己的心理影響作出情緒化的決定。

陪審員審罷案件,回到了現實社會,他們的煩惱有沒有解決?兩個多月的天天相處,造就了幾對情侶,他們的情緣是否也會繼續?可能片集還會有第二季呢!

法庭裏的審訊,無論有沒有陪審員,裁決事實後還剩下無限的疑問。正如耶穌對那位被指通姦的女人說,「指控你的人在哪裏?已經全都離開了嗎?那你還在這裏做什麼?」

律政司的難處

律政司負責篩選檢控案件時,面對一些社會十分關注,甚至國際社會經常批評等情況,有時都會很為難。檢視證據的時候,控方往往用「合理根據」(probable cause)的法律標準,指有足夠理由認為罪行或已發生,且某人或因此需要承擔責任,而構成警察有權拘捕、搜查或可以檢控。

但法庭審訊時,卻要達至毫無合理疑點的水準才可判罪成,於是公眾見到一些案件審判後,被告罪名不成立,便以為這個人已證實為清白,代表律師為被告赢了堂費賠償,更以勝利者的姿態走出來耀武揚威,對於社會來說,未必是一件好事!這人是否清白,最好是留待上帝和他交代吧!

後記:Amber Heard和Johnny Depp已和解,不會有上訴,想知道真相是什麼的旁觀者,大概只能失望。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p=319403

黃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