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範文裏認識香港──重讀西西〈店舖〉

萬物自有生命,要喚醒不單是這些有趣的店的靈魂,我們生活在香港,修讀中國語文科,也應該喚醒更多在描刻香港的香港文學作品,使之成為範文經典,以不愧對前人作家數輩以來狀寫香港的努力!

2022年12月18日上午在臉書裏看到了香港作家西西離世的消息,感覺上隨西西而去的是一個時代,是一個透過偉大作家筆下可以感受香港的時代。更為感歎的,是香港從此沒有了這位敢於嘗試,不斷在寫作風格與題材上挑戰自己的香港作家。幸好,西西留下了大量關於香港的作品,要建構一個西西香港學並不困難。

香港的範文,還是範文與香港?

香港是一個奇怪的地方,經歷了英國殖民管治150多年,然後在1997年回歸中國,至今又過了25年,但我們的中國語文科,似乎一直對於香港的關注並不足夠。

高中時代,我讀的是1993年至2006年的那個範文範圍。此中有26組範文,更準確的說,其中包括了新詩三首、古詩兩首、詞四首。析言之,所謂26組,其實包括了32篇文學作品。在這32篇文學作品裏,古典文學有18篇,現代文學佔了14篇。古典文學作品能夠涉及香港的可能性甚低,教育局也沒有選用晚清黃遵憲的〈香港感懷十首〉,至於唐代韓愈〈贈別元十八協律〉、劉禹錫〈踏潮歌〉裏的「屯門」,真偽難辨,暫且不論。

古典選文沒有「香港」,那便留給現代文學的選文吧。課程範文的現代文學作家,包括了葉紹鈞、李廣田、梁啟超、白先勇、聞一多、徐志摩、黃國彬、梁容若、黃蒙田、左民安、王力、魯迅,以及西西。這裏13位作家,魯迅雖然曾經三次來到香港,但我們大抵也不會將他納入為香港作家。黃國彬〈聽陳蕾士的琴箏〉寫的是陳蕾士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音樂數據室的琴箏之聲,黃氏寫作之時雖在香港,但全篇旨在狀寫琴聲,與「香港」的關係也並不密切。

唯有西西的〈店舖〉(原名〈有趣的店〉),是整個高中中國語文課程裏與香港關係最為密切的一篇。誠然,相較於1971至1979年,以及1980至1992兩套高中中國語文課程範文而言,有了西西〈店舖〉一篇作為與香港相關作品的代表,已經是進步的表現。2007年中文科考試取消範文,至2015年修訂高中中國語文課程重設文言文範文12篇。稱得上文言文,便知只有古典文學,沒有現代文學的選文,如此則課程裏又回歸為沒有關注香港的任何一篇。這是香港高中應考範文的怪現象。

〈店舖〉原名〈有趣的店〉。(書影轉載自1994年版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語文》第十冊,作者供圖)
〈店舖〉原名〈有趣的店〉。(書影轉載自1994年版香港教育圖書公司《中國語文》第十冊,作者供圖)

走過的香港街道

〈店舖〉作為1993年至2006年的範文,這篇文章其實寫在1975年11月,原載《大拇指周報》。篇裏反映的自是上世紀70年代中期的香港。不少文學作品故作高深,並以艱深文淺意。西西作品找不着這種情況。〈店舖〉裏寫的就是舊日香港所習見的街景,也令讀者想起久違了的「逛街」二字。每一間店舖都不一樣,西西說:「我們看見許多店,沒有一間相同,它們共同生存在一條街上,成為一種秩序。」「我們一面看店的外貌,一面追究它們的內容。」如此迥異的每一間店舖,才使遊人燃起逛街的熱情。今天,走在大型的商場裏,看到的是千篇一律的店舖,大型連鎖服裝店、餐廳食肆、百貨公司、超級市場,在商場裏不能使人辨明這裏是銅鑼灣、旺角、九龍塘、沙田。作為有遠見的本地作家,西西早有這樣的預想:「當大街上林立着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我們會從巨大的玻璃的反映中看見一些古老而有趣、充滿民族色彩的店舖在逐漸消隱。」西西筆下的店舖,藥材舖、玻璃鏡業店、檀香舖子、茶葉舖,每一間都有它的特色;各有不同,也就形成了店舖的特色。這是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力不能及的。

打開一些旅遊網站,推介了一些特色街道給訪港遊客。旅發局真的要閱讀西西的文章,將文學作品和周邊產業好好結合,在後疫情時代認真細緻地說好香港故事。網站所見,特色街道包括旺角波鞋街、油麻地廟街、旺角女人街、上環摩羅街、上環海味街等,有些純粹購物,暫且不論,就是上環海味街,描述每每失之過簡,且看西西的描刻:「我們說,如果閉上眼睛,也能夠分辨店舖的性質。整條街的氣味幾乎是混合在一起的,但走到適當的距離時,就可以分辨出那一間店是哪一類了。」接下來,西西細寫了每一種氣味:「臘鴨店是油油的。南北杏、甜百合是香草味的。檀香反而像藥。麫粉有水餃的氣味。酒、紫菜、地拖、書本、肥皂,都有自己特別的氣味。甚至玻璃,也好像使我們想起海灘。」可見臘鴨店,以至其他各種物品,如南北杏、甜百合、檀香、麫粉、酒、紫菜、地拖、書本、肥皂、玻璃,都有自己特別的氣味。

全篇文章狀寫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店,例如藤器店、藥材舖、玻璃鏡業店、檀香舖子、茶葉舖、切麫條的小食館、荳漿舖子、臘鴨店、古董店、鳥舖子、縫旗的舖子、刻圖章的老先生、賣參茸杞子的、賣豆賣米的、涼茶舖、雜貨店、理髮店、茶樓、舊書攤、棺材店、彈綿花的繡莊、切麫條的小食館、荳漿舖子,琳瑯滿目,讓讀者翱翔在紙面上的舊街道,尤其是生活在千禧後的新世代。

何福仁說:「散文裏最重要的人物,──如果有人物,就是那個表述的『我』。這個『我』,也許根本不出場,但一椅一桌,莫不通過我的觀察,我的選材,用我的聲音表述。」(〈散文裏一種朋友的語調〉,載《羊吃草.西西集》)舊街道、舊建築、舊店舖,只要是經歷過滄桑歲月的地方都必然會有。沒有作家深入細膩的描繪,街道、建築、店舖都是冷冰冰的。西西筆下的一事一物,正是在作家細緻觀察後的有機提煉的成果。

店舖的裝潢與設計

有趣的店不單是店舖所販賣的東西,還包括了店裏的一切。例如有些店陰暗而神秘,可以看到裏面有着「鑲雲石的酸枝扶手靠背椅」,也有對聯和畫屏,窗框的花飾,合而成之的懷舊感。

西西筆下寫的都是死物,沒有店員,也沒有顧客,沒有叫賣聲,也沒有車水馬龍的人群,但文章裏表現出來的就是生命力。藥材舖的抽屜和瓶,如果將名字編排起來,便成了古典的簡冊。玻璃鏡業店裏陳列着的彩釉彌陀佛和福祿壽三星,讓讀者看到了店主的信仰和喜好。有趣的店坐落在什麼地方呢?西西指出,「店舖的樓上,朝上數,數幾層就是屋頂,旗桿和年號告訴我們樓宇的歷史」。只有幾層,結合全篇所寫,肯定是中西區的唐樓了。在上世紀60年代的唐樓售樓書上,寫上唐樓的特色乃是「樓高六層,一梯兩伙。門戶獨立,四面單邊」,西西說的無疑也就是這種樓宇了。有些唐樓更會寫上建築的年份,循名責實,莫過於此。

寫氣味,也寫了顏色,都是店舖的外延。西西說,每一間店舖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字裏行間也告訴了讀者許多的顏色。「我們不但喜歡這些店的形態師顏色,還喜歡店內容器的模樣。」舊樓的外牆剝落了,「透出內層的紅磚,都變作曬乾了的橘子皮色」,這裏有紅色、橘色。雞毛帚呢,「它們的顏色和菊一般多」。小巷的入口處,「瞥見一角角翠綠與朱紅」。顏色是如此的豐富,也教讀者彌補了沒有親歷其境的遺憾。聲音也要抓緊,不可輕易放過,西西說:「當我們經過,不但看見形狀和顏色,還聽見聲音。是吱喳的鳥鳴伴我們橫過馬路。」香港市區習見的有樹麻雀、珠頸斑鳩、原鴿、紅耳鵯等,不知西西聽到的是哪一種聲音?或許,天籟人籟並奏,才是這個充滿生命力的香港的寫照。

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

西西沒有告訴我們這些有趣的店在哪裏。不過,細察其所述,當在香港島中上環一帶。中西區有不少橫街窄巷,特色街道、老店多可見。例如德輔道西、永樂街、文咸西街三條街道一帶,便是海味街,專門售賣參茸海味。西西筆下的藤器店,或稱山貨店,在堅尼地城吉席街、上環水坑口街仍可覓得芳踪。個別的鳥舖尚餘無幾,在灣仔大王東街的以外,可能要到旺角園圃街的雀鳥花園才可窺一二。當然,今天有的寵物店兼賣雀鳥,或者以鳥類作主打而兼售其他寵物。中藥店呢,現在未必是百子櫃的模樣,藥房成為了中藥店的變奏,更多是兼售各式各樣的日常用品。每一種店,只要仔細觀察,皆可寫出自己筆下的店舖。香港旅遊當局如果有足夠的文化水平,參考西西筆下的香港,其實也可以組成一條香港旅遊文學的路線。

《交河》與《花木欄》,二書皆收錄了〈店舖〉。(作者供圖)
《交河》與《花木欄》,二書皆收錄了〈店舖〉。(作者供圖)

〈店舖〉之末,西西引用了哥倫比亞小說家加西亞馬爾克斯(Garcia Marquez)在《百年孤寂》裏的說話:「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百年孤寂》初次出版於1967年。西西〈店舖〉(原名〈有趣的店〉)最早載錄於1975年11月14日出版的《大拇指周報》,當時文末並沒有引用加西亞馬爾克斯此語。到了1982年2月出版的《交河》收錄此文時,篇名已經改為〈店舖〉,但結尾仍無「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二句。加西亞馬爾克斯在1982年年底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西西在1990年1月出版的《花木欄》,復載錄〈店舖〉一文,並於此版文末加載:「正如一位拉丁美洲的小說家這樣說過:萬物自有生命,只消喚醒它們的靈魂。」西西一向鍾愛拉美作家,此舉無疑是向加西亞馬爾克斯致敬。

萬物自有生命,要喚醒不單是這些有趣的店的靈魂,我們生活在香港,修讀中國語文科,也應該喚醒更多在描刻香港的香港文學作品,使之成為範文經典,以不愧對前人作家數輩以來狀寫香港的努力!

潘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