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説足球是「美麗的競技」,可是,原來主辦世界盃卻是「醜惡的財技」。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今年將於11月21日揭幕,在中東國家卡塔爾舉行。到時,全球的私立聯賽都要讓路,不管是英超還是德甲,無論是澳職或是J-League,都得為這個甚至比奧運冠軍還重要的項目決賽周而騰挪躊躇,為本身的賽程要中斷而費煞思量。
有趣的是,主辦世界盃的,有兩個主要單位,一私一公,私人的企業組識,卻是贏家通吃;而公營的組織,通常就是主辦國的政府(或由其指定的公營或私出口單位),卻往往會蝕大本。
私人宴會
首先,讓大家看看這個表面上是公益、骨子裏卻是以私「人」盈利為本的組織。要了解這個組織的財政,不能像一般企業或公營部門一樣,以年為單位,由於每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實在太重要,在營收和支出上都佔絕大比例,所以懂財務的分析師一般都會把該組織年報加總,自己動手把四年內的營收支出合併,成為一條大數,由此才就每行每個大項目作個別的分析。這與例如在美上市的公司分析的需要剛好相反,分析美股公司業績,分析師們喜歡把公司的賬拆細,化整為零,少以年為單位看業績,最多是看季度,如可以的話,分析員恨不得把報表拆至每周甚至每日。可是,看組織的賬,卻要化零為整,以四年為單位。
如以上屆2018俄羅斯世界盃為例,由2015至18年四年總收入是歷史新高的64億歐元(下同,除非另外標示),當中光2018年的收入就是46億,佔總收入多於七成。這些收入如以重要性依次可分為電視轉播費收入、市場營銷收入、接待和門券收入、品牌特許使用收入和其他等五大類。當中,電視轉播收入佔近一半,而市場營銷收入就佔25%,兩者加總佔比約七成半,是組織的基本盤,而二者的收入,大部分(電視轉播中的95%)是在世界盃年度入賬,是直接與世界盃賽事直接掛鈎的收入。
有趣的是,支出卻不按上述比例與世界盃盛事掛鈎!在四年度共約54億元的支出中,2018年支出僅佔約總數的一半,憑此就可以看到這似公實私的組織,其實營收和支出不是完全匹配,其重磅的大戯,真正「孭飛硬食」的,不是組織自己,而是另有其人。
公家孭飛
真正負責打本把世界盃賽事搞起的,自然是各屆賽事的主辦國或地區。作為主辦方,以國家為「乙方」這個做法,也許是20世紀其中一個最聰明、最賺錢的主意。對於這個貌似公益事業的組織,找公營單位合作本來看似合情合理,但該組織卻出奇地能配對上各地國家的一級機關,簽定基本上是由整個國家為賽事的建造和營運背書的主辦條約,亦即是要由當地的納稅人攬上身,為所有大資出、大白象工程埋單。這種現在看來很自然的主辦權協議,如果撇除掉歷史不談,那就不應該視為是一件想當然的事,例如,香港的渣馬或國際七人欖球賽等本地的一級賽事,就很少聽到有人會建議有由政府包底的討論。世界盃這種包底的做法,很有舊世界歐洲列強輸出文化和意識型態、對殖民地人民的剝削、和簽定不平等條約的味道。
當然,時至今日,主辦國也已經不是什麼附庸國,而是世界最強(1994年的美國)、亞洲奇跡(2002年的日韓)、金磚新貴(2010年的南非)和中東油王(2022年的卡塔爾)等;今日的主辦國和地區,應懂得算自己賬。只是,如果賬簿只計及經濟項目的話,相信至今少有主辦國能平這盤賬:2018屆俄羅斯世盃成本據報142億美元,而2014屆巴西就報出116億美元,而發生於當地的許多間接收入很難量化,俄羅斯主辦官方有估計當地總收入約300億美元。但這些估計是否有水份,大家心裏有數──世界各地職業聯賽的收入分布,電視轉播至今獨佔鰲頭,品牌贊助緊隨其後,其他的門券和餐飲住宿,向來只是小菜一碟。
所以,主辦國或地區要平的,不是經濟賬,而是政治賬和虛名賬,而後兩者,均不容易有客觀標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