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33:1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觀察台灣「新統派」的崛起

台灣《中國時報》留意到陸委會與中央研究院分別所做的民意調查,前者調查發現:最想要維持現狀的有88.6%,而支持統一包括維持現狀再統一的比重只有11.1%,支持獨立的則是其二倍。
台灣《中國時報》留意到陸委會與中央研究院分別所做的民意調查,前者調查發現:最想要維持現狀的有88.6%,而支持統一包括維持現狀再統一的比重只有11.1%,支持獨立的則是其兩倍。而後者的調查顯示,選擇走向獨立的37% 認為未來會「被統一」,維持現狀認為會「被統一」的更高達51.3%。根據該報多年來觀察到的民調,這次民調顯然出現了一個新的變化。過去民調,民意的爭持,都在統或獨之間轉換,而且支持台獨的比數由下追上支持統的一派,甚至還超越統派。
 

88%主張維持現狀

 
到了後來統派也好,獨派也好,眼見他們支持的獨派民進黨或統派國民黨都無法在執政上滿足到他們的台獨希望或統一希望。於是民調也開始發現轉為支持「維持現狀」的人數比例愈來愈高,今次陸委會的調查更高達八成多。到底這些「維持現狀」的人群對於將來被統一的看法又如何?
 
調查發現有51.3% 認為會被統一,​​而選擇獨立的也有高達37% 的比例認為會「被統一」。這種民意轉變的特點有兩個。第一,原有分別走向統或獨為主的民意已開始認為統或獨都難以兌現,因而轉趨維持現狀為上選。第二,原有對統一主動訴求的人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現在卻轉而有高比例的人群相信會「被統一」,不同的是前者支持統一,現在相信會被動的「被統一」。這種「被統一」的被動看法,與主動要求統一不同之處是前者已看到「被統一」已是大勢所趨,獨立的訴求已開始相對不現實。這群人有可能會堅持反對到底,也有可能順應大勢所趨。
 

支持統或獨者都認為會「被統一」

 
至於將來「被統一」的民意可不可能由現在消極狀態轉化為積極的狀態呢?根據《中國時報》與學界、政界、社會各界探討所得的可能發展,進一步發現,近期民意出現新變化,並非沒有跡象可尋,而是因為以政黨為首的國民黨與民進黨所主張的統或獨都僵持不下,令到原有支持國民黨為主的統派,看到國民黨的統派四分五裂,有的因為太堅持意識形態而分裂,更多的是國民黨山頭化,出現太多大佬,在國民黨內互相切割,也對統一有歧見,有主張緩統,有主張急統,更有主張「一國兩府」的,形成不同見解,也就沒法一致應對台獨。
 
加上馬英九當政七年,立院和政院無法雙劍合一,削弱了國民黨,也就連帶削弱黨的國統勢力。同樣,民進黨也出現淺綠與深綠之分,前者對台獨立場較溫和,認為太強硬會出事,主張和大陸多溝通,再見機行事。為了要突破溝通,可用某種方式把台獨綱領作出適當的重整,或是先凍結起來,等到和大陸溝通後,若沒法取得雙方有所妥協的方案,再講台獨也不遲,持這立場者以謝長廷為代表。
 

緩獨派以蔡英文為首

 
另一派淺綠認為大陸發生巨變,變得愈來愈開放,也愈來愈全面向好發展,對台獨信心有所動搖,但礙於黨內台獨基本教義派在選舉時太炒作台獨,為了不想被架空,只好以淺綠示人。至於深綠一邊,也出現急獨與緩獨分派,前者以柯建銘的立法院黨團為代表,後者主張以承繼中華民國憲法為本土主權包裝,實行有台獨之實,以後再謀定而動。這緩獨派以蔡英文為代表。
 
另一個促成「被統一」的「新統派」開始苗頭茁壯的另一個原因,是台灣政黨執政輪替後,無論是陳水扁當政,或是馬英九當政,都無法好好領導台灣政府。原有支持民進黨的選民見到陳水扁要錢多過要台獨,開始對民進黨執政的出路不再看好。另一邊原有支持國民黨執政的,看到馬英九連立法院也沒法處理王金平掏空他的立法權,尤其是太陽花運動出現後,連那麼一小撮的學運分子也可搞到兩岸關係被干擾,更窩囊的是行政院長不懂得選能人,不勝任院長職務,也令原有國民黨的支持者大大對國民黨失去信心。
 
如此兩邊的藍綠支持者都對民選政府感到失望的情況下,對於政黨再多幾次輪替也沒有信心可看好台灣政府能有大作為。像兩岸關係那麼難處理的嚴重大事,豈能相信政府有所作為?這種對政府沒有強大的領導人所造成對政府的失望,也就造成更多人相信台灣會「被統一」。
 

新統派源自於事業發展的認同

 
不少學者研究了其他促成新統派的原因,其中當以台大教授張亞中的看法較為全面。他在回應《中國時報》的系列社論探討兩岸「共同體概念的新統派」的問題時,撰文指出近年草根逐漸出現一股新興的統一論,其中包括知識分子,有全球視野的商人,關心自己未來的年輕人及與大陸有互動經驗的本土人士,主要是兩岸經貿往來的直接受益者。他們不一定屬於深藍,甚至不參加政治活動,不輕易公開發表意見,但支持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不反對未來統一。 張教授在文中還進一步指出:「他們中間有許多人直接受益於兩岸交流,已與大陸形成命運共同體,對他們來說,大陸是機會而非威脅,台灣只有融入大中國的廣闊市場,才會有真正持久的發展。在他們中間,有原本就認同中國的人,也有原本不認同後來轉為認同中國的人。
 
若比較新統派與舊統派的差別時,張教授也指出:兩者最大差別在於前者認同大陸主要在生活方式和事業發展的泛認同,而後者認同大陸主要在血緣與文化的認同。也正是因為前者認同大陸主要源於兩岸互動的不斷深化。張教授預測:「未來融入兩岸共同生活圈的台灣人會愈來愈多,這類新統派的人群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新統派」必須做到六點

 
看到了新統派已冒出苗頭,而且已形成形勢將取代「舊統派」與「台獨派」,《中國時報》在其系列社論中指出:要使新統派突圍而出,成為兩岸統一的堅實力量,必須要做以下各種工作:
 
一、要整合過去與現在各種的統一論,爭取大家對統一的意見有一個最大公約數,例如要整合早期的三民主義統一論、一國兩制統一論、自由民主統一論、社會主義統一論、民族主義統一論和共同市場統一論等,這些都是可以求同存異的統一看法;
 
二、要開始邀請兩岸四地的學者組成「新統一論」的論壇平台,展開探討新統一論的可行工作。自政黨輪替後所見到的台灣管治弱勢後,原有趨向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學者也開始對兩岸統一有新的看法,例如台大的張亞中、陳長文等,大陸學者如章念馳及在海協會工作的學者等;
 
三、從習馬會之後,大陸要與台灣作出更多的良性與建設性的互動,以創造更多讓兩岸人民感到「統一光榮感」;
 
四、要針對符合兩岸人民利益的進步價值,作為兩岸關係的骨幹論述。和平論述的統一觀雖好,但「和平」與「戰爭」易引發威脅感,未必對統一有助,進步價值觀的論述可以營造更多的兩岸共同發展基礎,例如論述文明法治、社會公正、公民權利、廉政管治等,都可以開闢未來統一新中國的兩岸統一綱要;
 
五、要主動聯絡任何有新統派思想與行動的政界第三勢力,例如洪秀柱便因「一個中國,共同論述」而被指為有違國民黨的立場。這個論述其實已在互聯網上得到熱烈的響應,但洪被換下來後,有很多認同她的支持者很有可能在國民黨行政與立法雙選舉大失敗後,在黨內和社會上迅速冒出第三勢力匯聚在新統派旗下。只要大陸採取主動聯繫,便有助長此派的功效;
 
六、新統派的政綱將會在「兩岸共同體」的實踐最後走向國家統一,「共同體」的政綱可針對「舊統派」與「台獨派」之間,找到最大的民意訴求來加以擬訂。
 
(封面圖片:亞新社)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