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教授上月發表文章,論述香港的「深層次問題」。他指出了三大問題,其中第一個是「香港原有資本主義與人們對福利社會的追求之間的矛盾」。
教授說,在典型的傳統資本主義社會,政府會盡量減少對財富進行二次分配,不會「劫富濟貧」。他認為「香港以前就是這樣,這也是為什麼香港可以產生那麼多億萬富翁的重要原因」;「這是香港原有資本主義的特點,也是歐美傳統資本主義的共同特徵。」
回歸後的變化
但教授認為,「回歸後香港出現了一個重大變化,即政府由過去主要關心少數富人轉變為開始關注大多數人。」他說,隨着香港民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特別是推動普選產生的第一個直接反應,就是政府稅收政策的變化,開始讓富人多交稅來討好普羅大眾,社會福利愈來愈好。」
教授又說:「民主普選的本質就是要對財富進行再次分配。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不管有沒有普選,政府都應該這樣做。但是另一方面,我們是否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也就是從原來只照顧富人、不照顧窮人,現在突然變到只照顧普羅大眾、不照顧富人了?」
教授強調,基本法規定香港保留原有資本主義制度不變,「不能把香港變成福利社會主義,更不能變成『共產主義』。這是底線問題,是不可迴避的最深層次的問題。」
普選不改變資本主義本質
教授似乎認為,「傳統資本主義」只照顧富人,而普選產生的政府只照顧普羅大眾。然而,環顧今天世界各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個不是已實行了普選起碼數十年的。他們上世紀開始確實「讓富人多交稅」,增加對普羅大眾的照顧,但這並沒有影響他們資本主義的本質,使他們變成福利社會主義甚至「共產主義」;他們依然在產生很多億萬富翁。
至於香港,教授更毋須憂慮:香港政府對財富進行二次分配的輕微程度,令美國傳統基金會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在所有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中,香港的貧富懸殊程度高踞榜首。推動普選未有「讓富人多交稅」,更談不上走向只照顧普羅大眾的「另一個極端」;教授可放心讓香港進行民主普選。
原刊於《am730》,本社獲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