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維定格  吸世界人才落戶

隨着世界各國已把眼光放在疫後發展,競逐中高科技高端人才勢所必然,特區政府需要摒棄過去的概念,以全新的思維理解人才的定義及需要,才能制定具前瞻性、具競爭力的政策,吸納世界人才來港發展。

移民潮、香港人才外流等問題,成為近期傳媒熱議的題目。根據政府統計處於8月11日公布的資料,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291,600人,較2021年年中減少121,500人,下降1.6%,淨移出人數為95,000人;而8月31日發表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22年第二季)則指出,香港2022年第二季的勞動人口(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有3,431,000人,比第一季的3,483,900人,少了52,900人。

離開香港的人口,包括移民到其他國家及地區的港人,特別是年輕的香港家庭,也包括本來在香港工作的外籍專業人士,例如法律界、金融界的高端人才,他們大多受不了疫情下香港嚴謹的出入境限制及隔離要求而離開。

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多次強調,將會在10月公布的《施政報告》中推出「搶人才」措施,而相對於香港,世界各地政府已紛紛推出極具吸引力的政策,務求爭奪全球人才。

多國針對性吸引香港人才

近期最矚目的,莫過於新加坡的「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Overseas Networks and Expertise Pass,ONE Pass)計劃,旨在全方位吸引全球的商務、藝術、文化、運動、科技以及學術界的高收入頂尖人才,反映新加坡政府的積極性。

加拿大亦早於2017年已推出「全球人才計劃」(Global Talent Stream),顧名思義就是吸引全球人才為加拿大的企業效力,屬政府環球技能策略(Global Skill Strategy)一部分,以吸納科技精英為主;後來,加拿大再於2021年推出專門吸引香港年輕人的「救生艇計劃」(Open Work Permit),對象為大學大專畢業生,特區護照或BNO持有人均可申請,獲批者將有3年開放式工作簽證,為申請讀書移民或工作移民鋪路,據報已有6,000多名港人申請。

英國更是公然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的英方備忘錄,於2021年推出BNO「5+1」移民新路徑(a bespoke immigration route),容許BNO持有人申請有效5年的英國簽證,住滿5年後可申請長期居留,住滿第6年可以登記成為英國公民,獲得居留權;後來英國政府進一步放寬計劃,容許BNO持有人的子女(本身沒有BNO資格)獨立申請。根據英方公布的統計,至今已批出13萬多份申請。

此外,美國、德國、芬蘭,以至泰國、阿聯酋亦已先後推出吸引海外人才的計劃,列國這樣積極進取,香港則因為過去的歷史因素,輸入人才計劃顯得呆板、被動。

第一個歷史因素是過去香港經濟暢旺,各行各業發展蓬勃,正所謂「皇帝女唔憂嫁」,不單不會主動延攬海外人才,人口政策更是以避免人口膨脹為目標,回歸前則最擔心非法入境者湧入,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由入境事務處負責輸入人才計劃,目標是「把關」,而非推廣或招攬。

新加坡近期推出「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計劃,積極全方位吸引全球不同界別的高收入頂尖人才。(亞新社)
新加坡近期推出「海外網絡和專業簽證」計劃,積極全方位吸引全球不同界別的高收入頂尖人才。(亞新社)

香港輸入人才計劃呆板被動

以往香港對於輸入或補充人力、人才,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低技術勞工,勞工處設有「補充勞工計劃」,容許僱主申請輸入外勞,而為了保障本地勞工,「補充勞工計劃」由勞顧會把關,並非任何行業或工種的勞工均可輸入。

第二類是指海外專業人士、優才專才。入境處設有幾個海外人士來港工作計劃,包括「一般就業政策」(適用於海外專業人士,內地人除外)、「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計劃」,以及2018年始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等等,但是申請過程並不容易,以「一般就業政策」為例,首先需要僱主證明該職位空缺長期請不到人,例如已連續刊登聘請廣告幾個月,但仍請不到合適的本地人等等,海外申請人也要「有工在手」才有機會獲批,這與列國搶人「快、狠、準」的最新標準背道而馳。

而因為黑暴、疫情的影響,上述計劃的申請及獲批人數,已由2019年的高峰大幅下跌,例如「一般就業政策」的申請人數由2019年的45288人,銳減至2021年的7539人,獲批人數亦由2019年的41289人跌至2021年的6471人;2021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更只有38人申請,36人獲批,數字之低叫人咋舌。若香港再不加把勁,海外人才都落戶其他地方了。

吸納內地專才增強競爭力

第二個歷史因素,則是為了避免過多內地人口湧港,入境處一直嚴格把關,以單程證及雙程證制度,嚴控內地人士來港數目。雙程證人士可以探親、商務、旅遊,單程證人士則主要是家庭團聚來港定居,因此過去並沒有推出吸引內地專才優才來港工作的政策。

直至回歸後,特區政府先後做了兩次人口政策研究,兩次均是由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林鄭月娥)負責。曾蔭權於2003年2月26日發表《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明確指出香港要克服經濟轉型的挑戰,增強競爭力,不能單靠本地人才,他更首次提出吸納內地專才優才,當時報告書提出3大突破舉措:

一、放寬吸納內地專才優才的安排(包括商務、藝術或體育等不同範疇人才),吸引內地商人來港開辦業務;

二、吸引投資移民,投資的最低金額是港幣650萬元;

三、根據《僱員再培訓條例》,徵收外傭稅。

香港面對移民潮,據政府統計處8月公布的資料,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較2021年年中減少1.6%,淨移出人數為95,000人。(亞新社)
香港面對移民潮,據政府統計處8月公布的資料,2022年年中香港人口較2021年年中減少1.6%,淨移出人數為95,000人。(亞新社)

疫後搶人才須採納新思維

特區政府是從那時候開始,意識到吸納內地人才的重要性,並隨即於2003年7月15日實施「輸入內地人才計劃」,2019年有14053位內地專才獲批來港,但是在2021年跌至只有5354人獲批。另一個頗受內地人才歡迎的計劃,是2006年實施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旨在吸引內地或海外高技術優才,並且沒有行業限制,每年配額由當初的1,000人增加至如今的4000人,累計大部分獲批優才為內地人。

時至今日,國際局勢、香港的社會環境已全然不同,世界各國已把眼光放在疫後發展,爭奪人才勢所必然,當中高科技高端人才最為吃香,在這關鍵時刻,特區政府需要放棄過去的概念,以全新的思維理解人才的定義及需要,才能制定具前瞻性、具競爭力的政策,吸納世界人才來港發展。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葉劉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