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的界外效果猜想

英文字組成是根據發音而拼音寫出來,英文字是服從於發音的,受制於發音的,發音變,文字隨之改變。而中文文字不似英文,是象形字,與發音分離的,單看文字是不能拼出字音來,形與音是無大關係。

幾年前,筆者曾到英國旅行,其中一個行程是到莎士比亞出生的小鎮參觀,小鎮很細,有一條大街,大多賣纪念品。沿途一位華藉中年女導遊(她自述是在大學進修英國文學,兼職導遊),介紹英國大文豪生平,聽着聽着,她突然講到,500年前莎翁寫的原作品,現代人已經不易看懂!因為文字己演變了,有所不同。

我聽着很奇怪,一直思索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易看懂?只500多年,是明朝時期,對比中國歷史來看,是很近的朝代,那時小說作品,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很易看懂,我是小學時追看完,不用人教或註釋。

回程返香港時,想啊想啊。奇怪,這個疑問一直揮之不去!

到現在我的猜測是……是因為中文,英文的本質结構不同,引至發展演變有別。

英文是字隨音改

英文是拼音文字,其實歐洲各國都是拼音文字,由拉丁文拼音變化出來的。(編按:英文和拉丁文同屬印歐語系,拉丁文、盎格魯撒克遜文和法文等均對英文產生重要影響。)

正因如此,英文字組成,是根據發音而拼音寫出來,英文字是服從於發音的,受制於發音的!發音變,文字隨之改變。如果聚居同一地方,同生活同交談,發音就趨同,當時的文字文章,就是根據當時當地的發音而拼寫出來。

以前沒有錄音機,不能把聲音保留參考。聲音講完就消失空氣中,只靠記憶。但發音是很易改變的,每個人的發音總有少許不同,時間久了,經過幾代人的累積,發音就會同幾代前有差異,時間愈久,差異愈大。所以現代英語好可能與500多年前有不同發音。

時間縱向改變

英文文字是根據發音拼寫組成,發音改變,自然書寫文字也隨之演變,字隨音改,這是時間縱向改變,500多年前文章,意思就算是一樣,但是文字也有差異。所以莎士比亞的原文,現代人可以靠拼音讀出,但未必全讀懂,要靠註解。

英文字組成,是根據發音而拼音寫出來,英文字是服從於發音的,受制於發音的。(Shutterstock)
英文字組成,是根據發音而拼音寫出來,英文字是服從於發音的,受制於發音的。(Shutterstock)

地域橫向演化

另外拼音文字也有地域橫向問題,整個歐洲各國文字,都是用拉丁文拼音寫出來。例如到德國、法國、英國等旅行,會發覺有些文字很相似,但又不同,如police、hotel等,是可以估到意思的。既然意思一樣,為什麼會有些不同寫法呢?我的猜想是因為各國都是拼音文字,因各地各國分開久遠,好自然演化不同的發音習慣,隨之文字也跟着配合改變。

可能現在好些,因有把聲音保留的科技,如錄音、錄影等,抑制發音改變,所以文字改變也減慢。

再想遠些,從政治角度來看,拼音文字是助長各地的分離,地方距離愈大,時間愈長,同文有機會演變成不同文。現在歐洲大陸存在十數多個大小不同國家,既不同文字又不同語言,可能拼音文字是內在影響因素之一。

中文是音字分家

中文文字不似英文,是象形字,與發音分離的,單看文字是不能拼出字音來,形與音是無大關係。一般是靠死背死記,認到3000、4000個字,才算懂中文。所以被視為落後的文字,不科學。

但正正是這因素,就算發音怎樣改變,也不會引至文字改變!因為音字分家,互不影響。

而文字是形象,是白紙黑字,可長期保存起來,不易改變,不似聲音消失在空氣中。

現時中國是用普通話,但各地都演變不同的方言,就是南方都有廣東話、潮州話、客家話、上海話、閩南話等,筆者很多都聽不懂,但文字是一樣的,無改變,一睇就明,走遍全中國都可以溝通。

如讀2000多年前的竹簡文字,如《論語》,有些也能看懂,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比莎翁年代長多1700多年!故中文文字從面積的廣度、時間的長度,都不變,長期服務於中國人民溝通。

是的,中文文字是頑固的生存在歷史長河,不受發音影響。但是它卻影響中國大地命運,正因為是無辦法保持發音不變化,中外如是。所以次佳的辦法就是保持文字不變。我猜想中國文化,傳統思想就是借助這頑固的文字,代代相傳,長期影響繼承,中國人每一代的思想、文化、習慣、行為。

與拼音文字助長分離不同,中文性質上有協助趨向統一的可能。既然文字相同,自然方便交流、溝通、合作、通商;自自然然把各地遠近族群拉近,它像是多條文化高鐵把遠方的人群拉近一起,互相認同,久而久之使華夏民族趨向統一壯大,所以中國人早早就形成超大一統的國家,等於一個歐洲大陸面積,我猜想中國文字有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力。

好自然會反問,如果中文字改為拼音書寫,會有什麽後果呢?會不會字隨音改,不斷演化分離,漸漸面目全非呢?

以上都是我一些想法,沒有做過求證,所以只能稱為猜想。

作者簡介:

何應兆,退休人士。中學畢業後,進修美術及設計課程,一直從事設計及電視台電腦動畫工作。退休後因興趣修讀中國歷史課程,以及找有涉及經濟制度的理論自學,包括閱讀張五常及雷鼎鳴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