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23 2025 17:33: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西貢農村昔日產業:燒灰與煮糖

走在西貢山徑,登高遠望,山嶺河谷,樹林黛翠紛陳,海灣白沙碧海連天。先民遠涉而至,開田種地, 砍樹拾柴燒炭,取貝燒灰,種蔗煮糖,體現自食其力,辛勤儉樸,開創求生的精神。
圖片:作者提供

走在新界東的西貢山徑,地勢多丘陵而臨海,河谷出海囗冲積地,近海内灣較寬廣平緩盆地,耕種同時,可以捕魚及對外交通方便,如蠔涌、沙角尾、北港,自然出現人口較多的聚落。

明朝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附有〈廣東沿海圖〉。在該圖標有屬於今天西貢區的蠔涌村、沙角尾、榕樹澳、交塘村(即高塘)等的地名(無標示「西貢」一地)。

人口結構交替更迭

近代香港,包括新界,較大的人口變化,來自順治末年至康熙初年的東南沿海遷界與復界。復界後人口遷返,平原海灣先被利用;大批主要來自東江山區一带,稍遲陸續而至的,較多是客家人,只能選擇較小的河涌出海内灣,或走上山頭開闢樹林耕地。

有人就有路,走在西貢山徑,往往踏足昔日村民堆疊的石磴步道而不覺,皆因年深日久,原來沿河谷就地取材,搬移坑澗石頭以疊砌的山徑,今天稱作古道,已與周遭山野環境渾然一體。

二次大戰之後,全球社會及經濟出現較大變化,香港進一步走向城市化,產業結構改變,農村人口明顯外移,如西貢的山地聚落或偏遠海灣村落,尤其明顯。

荒棄的有舊屋、豬圈,大面積的農田,河谷小水壩,以至耕牛等。20、30年時間,山坡梯田可以成為植物野蠻生長的叢林,何況不少村落舊屋荒棄已歷半世紀。

昔日農村,主要耕種稻米,種植雜糧是番薯、芋頭;養猪是必須,近海可以打魚,山上可以打獵,斬樹伐薪燒柴是日常生活。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然經濟的年代,耕畜漁樵以外,農村還可以有其他生產。

灰窑產業盛極而衰

西貢半島環海,盛產貝類與珊瑚,採集蠔殻與珊瑚石,於内灣近海處搭砌磚石灰窑,即可燒灰生產。搭建碼頭,運入材料,輸出成品,即成生產與販銷流程。石灰用途,主要用於建築批盪,亦可用作修補船隻、黏砌屋牆、醃製生牛皮、煉糖,以及耕種殺菌除虫害等。

香港地域,較早的灰窑遺址,有見於興建大埔區船灣淡水湖,拆遷環湖六鄉七村,其中於1985年横嶺頭村發現唐代土灰窑八座。

19世紀至20世紀初,香港灰窑業發展極盛,其中以坪洲及青衣灰窑廠多而具規模,及二次大戰後,香港灰窑業衰落。

西貢灰窑原來不少,至今遺留灰窑而納入政府維護的,有北潭涌上窑一座,海下灣兩座。其他灰窑,赤徑囗近沙頭一座,起子灣一大一小共兩座,西貢海橋咀洲等俱有。

西貢墟昔日有稱作涌尾篤一地,於數十年前填海建成翠塘花園,附近如今仍有稱作灰窑里、灰窑下村的地名。此外,麥邊天后廟一地往昔稱灰窑下,皆屬曾經燒灰作業的紀錄。

種蔗煮糖開創求生

走在西貢山徑,另一農村昔日產業遺跡,是蔗糖業。明清以來,福建、廣東、台灣,種蔗煮糖產業盛行。其中絞糖石磨及牛力牽拉的繪圖見於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的記載;石製絞磨搾蔗在香港約於18世紀末開始漸多,元朗、上水、西貢皆有種蔗煮糖,較具規模的,當數元朗坪山鄉山下村。

走在西貢山徑,最為人知的絞糖石磨有大腦古道曾氏祠堂旁置有較完整一套(木構部分已難保存)。其他如大藍湖、茅坪新屋、西灣、赤徑,皆可覓得殘缺石磨舊物。種蔗絞搾糖液,可作自用。蔗渣可作燃料、飼料,煮糖煉糖可作銷售販賣。

農民富户,或獨資、或合資,打製石磨可用,尚有餘資,加上煉糖技術,搭建糖寮,可作較有規模生產。據相關資料記載,西貢區曾設有糖寮糖廠煉糖的村落,有白沙澳、海下、山寮、大藍湖、大腦村、嶂上、井欄樹各有一間,北港坳有兩間,高糖有三間。

走在西貢山徑,登高遠望,山嶺河谷,樹林黛翠紛陳,海灣白沙碧海連天。先民遠涉而至,開田種地, 砍樹拾柴燒炭,取貝燒灰,種蔗煮糖,以至植藍染蔴,翻山擔挑販售,或海路航運,體現自食其力,辛勤儉樸,開創求生的精神。

隨着社會變遷,部分村民為求改善生計,先是隻身上路,或漂洋遠海,或出走城鎮,繼而舉家外移,甘於棄屋舍田地而另覓發展,充分傳承與展示創業打拚的勇志。

註:林國煇〈 絞蔗與製糖一香港鄉村糖厰歷史尋縱〉,載於《鑪峰古今──香港歷史文化論集2020》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