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推動女童教育刻不容緩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下行,教育問題亦不容忽視,3位講者相信推動女性就學,達至教育及經濟男女平等是改善全球經濟的不二法門。

婦女和女童佔世界半數人口,也代表世界一半潛力。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警告稱,全球7.73億不諳讀寫的成人之中,大部分為女性,而未能就學的女孩數量更為男孩的兩倍。

對政府和非政府組織  (NGOs) 而言,縮小性別間的教育差距絕非易事,而新冠疫情更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教科文組織指,因疫情原因,超過1100萬名女孩可能永遠不會再返校上課。而早在疫情前,失學女孩的數量便已高達1.3 億。

愛達迅教育基金會(Aide et Action)於日前聯同Generation T舉辦網上研討會Investing in Women For the Future, 會上邀請兩位慈善家陳子君和何苗春暉與基金會副行政總裁暨東南亞區域總監Savy Lach討論女童教育和婦女賦權等議題,以及慈善家和非牟利組織可如何回應這日益惡化的全球危機。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下行,教育問題亦不容忽視,3位講者相信推動女性就學,達至教育及經濟男女平等是改善全球經濟的不二法門。Lach引用國際組織Global Partnership for Education的研究數據,指出女性教育普及率每1%的增長可令平均國內生產總值(average 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提高0.3%。

父權主義影響女童就學機會

作為慈善家,陳子君認為「基金會需要在受助國家成立本地團隊,真正了解當地情況的複雜性和懂得把握細節從而取得正面的效果」。

以老撾的教育制度為例,它正反映性別間的張力,國際組織Girl s Not Brides的數據顯示女性失去受教育機會的風險是男性的兩倍。政府人口普查報告顯示,高達21%的成年女性沒有受過教育,而在成年男性群體中,這一數字僅為10%。

Girls Not Brides的數據亦顯示,疫情前,老撾有9%的女性在15歲前結婚,35.4%的女性在18歲前結婚,數據比全球平均值足足高出20%。若新冠疫情持續施虐,預計數字將繼續飆升。

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多為父權社會,陳子君認為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父權主義制度多先讓男生上學,而女孩會留在家中。她補充「女生在家中的地位與男生不同,她們常被視為專責處理家務的成員。假如家庭只能負擔得起一個孩子上學的話,那就不會是女生」。

Lach認為另一個仍需解決的問題是性別暴力,並指「女生若不能在課室裏感到安心或擔心她們放學後能否安全地回家,她們將難以專注在學習上」。他提到近日一名柬埔寨女生回校途中被性侵犯後被謀殺,反映着即使女生能夠上學,「最重要的事情是為這些就學女生提供一個十分安全的學習環境」。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下行,教育問題亦不容忽視,3位講者相信推動女性就學,達至教育及經濟男女平等是改善全球經濟的不二法門。
新冠疫情使全球經濟下行,教育問題亦不容忽視,3位講者相信推動女性就學,達至教育及經濟男女平等是改善全球經濟的不二法門。

少數族裔就學問題不容忽視

千里之距的香港雖然較東南亞國家富裕,亦有9年義務教育,何苗春暉指居港少數族裔的教育狀況仍需社會關注。她指出「 因資源問題少數族裔人士可獲得的教育機會較本地人士少,這些家庭多把女生留在家中照顧年幼弟妹」。

她補充:「如果你是來自弱勢家庭,你可能從沒有聽過一些你可以學習的科目。研究顯示女生傾向選擇一些較培育性或社會主導的學科。如果你是來自一些對這些範疇一無所知的家庭,女生很容易被困着了並會從(教育)制度脫離」。

數據反映資源難題確實與少數族裔女生就學有關聯。根據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家庭外藉傭工以外,香港約有25.5萬名少數族裔人士,他們的收入中位數只有4250元,較港人低10750元,18-24歲就學比率更比港人低約23% 。

何苗春暉認為女童教育與女性賦權息息相關。她說:「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創造安全而富啟發性的空間,讓年輕人感到自信,學習為自己發聲,真正享受學習的過程。我認為這對他們的將來以至我們共同社會的發展極為重要。」

為了呼籲更多企業和慈善家投入資源支持女童教育,愛達迅教育基金會去年啟動「Education for Women Now」,為首個此界別的全球性慈善運動──目標旨在確保身處非洲、亞洲和歐洲的另外300萬婦女和女童能夠釋放她們的潛力,並在2025年前接受優質教育。

愛達迅教育基金會代表Arina Bzhinaev在網上研討會作簡介時引用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說話,形容「教育是改變世界最有力的武器」,同時「教育是大型建設的工具──將它交給女孩和婦女,因她們將會改變世界」。

她希望各大企業、慈善家和熱衷推動全球教育的人士一同參與,為女性的發展貢獻力量。

楊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