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大灣區補足香港教育不足

學校可包裝一些主題式的「跑出課堂外」學習活動,設計具有焦點、切合某些學科的教學課程,大灣區城市群可以成為短期考察的對象。

承上期討論近期「大灣區機遇」所引發的想法,主調是香港教育需要找出亮點,使得在發展大灣區過程中不會被邊緣化、被模糊化。(編按:〈把香港教育建構成大灣區亮點〉

事實上從物理尺度來看,香港城市規模的確很小;從地理角度考量,香港只是華南沿岸的一小點。但從歷史源流來審視,香港與內地有密不可分的相連、近代史的過程中香港從未缺席;論到華洋雜處、東西文化交匯的程度,任一內地城市無可比擬。

因此前者的不足可借用大灣區這個腹地給予支持,後者則是上期提及香港自身值得做大的亮點處。

善用大灣區提供的資源

不少同工早已提出,大灣區城市群可以成為短期考察的對象。香港中小學回內地考察交流起碼有廿多年歷史,但往往流於形式化,達到認識國家就完事!與香港彈丸之地相比廣東省大灣區各市鎮值得善用之處實在很多,考察應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本欄有作者早前已分享過人文灣區教育遊。以高小至初中階段的學生,走訪大灣區一兩個學習點所需時間都只是一日起、三日止;學校可包裝一些主題式的「跑出課堂外」學習活動,設計具有焦點、切合某些學科的教學課程,絕對是個愉快學習的過程。

這些學習主題根本俯拾皆是,例如同文列出的文化產業、文化遺產傳承、文化保育單位等。由於香港不少家庭原來籍貫都是華南地方,探訪這些熱門地方的村鎮可讓學生了解先祖的生活環境和地方民俗習慣。

其次是歷史事件的實地走訪、文學現場考察等都是很有特色、與學科相連的學習,如抗日游擊隊事跡、宋朝皇帝南下、蘇東坡貶官停留處,或者小鳥天堂、潮洲湘子橋等。當然近代史上不少人物的原居地也值得探訪學習,如孫中山、梁啟超,甚至本港名家族的鄉下,都是可用的考察資源。

因城市群中不少已拓展高新科技和創科工業,尤其是緊扣當下資訊網絡的新發展,相對之下香港在創科競爭下略為失色;不妨以灣區內的創科企業為考察學習。之前幾十年來珠三角曾是傳統工業的落腳地,在中央政府力推改善環境政策後,大灣區原有的工業必須在環境友善和環保多做功夫。這些恰好為我們提供了環保考察的資源。

大灣區城市群中不少已拓展高新科技和創科工業,香港可以灣區內的創科企業為考察學習對象。(Shutterstock)
大灣區城市群中不少已拓展高新科技和創科工業,香港可以灣區內的創科企業為考察學習對象。(Shutterstock)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應該考慮發展大灣區地方成為學校的旅行資源。提起中學的秋季旅行,相信不少市民的回憶都是個笑話。因為香港地小人多,郊外旅行純粹是個名稱,不少學校被迫改以群育作為包裝。在一日來回的框架下思考,大灣區鄰近地域是有不少可用作為「郊遊」的地方,其天然景色和郊外風光均是本地欠奉。或者,將來高中級的年度旅行就不必再只局限在香港境內。

融入大灣區的生涯規劃

參考近日政商推動大灣區發展的活動,似乎香港學生未來夢想必須放眼大灣區。但這種說法並不易理解。其實香港如此細小的地方,基於地域限制,青少年夢想宜多加外向;大灣區只是眾多選項之一。由於大灣區在國策下是個短時間內要發展起來的區域,所以充滿機遇。不過學校從業員對此可能沒有強烈感,如何可以配合青少年未來規劃的需要而加以支援呢?

其中一個想法是與商界合作。本身在大灣區有商廠或有生意連繫的工商機構可提供短期實習機會,例如三日或長假期內一周的計劃,讓高中生參與並經歷到內地生活和職涯。通過實踐而建立大灣區深度認識,反思個人未來發展的規劃。

有意前往內地升學的學生的目標應是較著名的內地大學,香港升學服務機構可應用大灣區的大專學府,與內地著名大學開辦短期試讀課程,讓香港學生參加;修讀成績如可納入報讀考慮更可當作招徠。這二者都算是善用大灣區資源來協助本地學生。

雖然方法在表面上用了「利用」字眼,實際上是善用大灣區能夠提供到用以填補香港本身不足處,又可以令各方得到有好處、幫到本地學生的考慮。

黃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