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08:33:2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從地緣政治看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過去中國和東南亞都是處在被動的情況下,沒有主動做出自己命運自己主宰,而是被動地被分開逐個擊破,被人主宰命運。過去的慘痛經驗提醒了大家,這種被外來勢力主宰的命運不是必然的,要不被主宰,只能靠中國和東南亞這個擁有難分難解的地緣政治體合組成一個堅實的戰略夥伴關係。
10月16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東盟國防部長非正式會晤」,其主題聚焦在:邁向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加強防務安全合作。這樣的主題,從「邁向」的角度去看,那是前瞻性的事,即朝着「命運共同體」的方向去發展。可是從歷史去回顧過去發生過的事,中國與整個東南亞早就維繫在一塊,成為命運共同體了。一般所說的「命運共同體」是在這個共同體裏,任何一部分受害,其他部分,以至整體都會同樣受害。在無可避免,不由選擇的情況下,也就變成共同命運的「命運共同體」了!
 
久遠的歷史如此,近代的歷史也如此。久遠的在此不去談,單談近代在歐美東來後的歷史,便一直如此把中國與東南亞聯繫在一塊發生。
 
首先要說的歷史是自從歐洲對中國興起了遍地黃金夢後(多得馬可波羅的渲染),歐人東漸的歷史便展開了新頁。最著名而進入東漸高潮的事件是英帝國派出特使訪問中國,要求中國開放通商的門戶。但清廷早在之前的倭寇和台灣之亂而有「海禁」之條例。凡國人有外出被捕一律格殺勿論,因此清廷不為英使所動。在不能自由入中國大陸的問題下,英商只好在就近中國南海周邊地方建立通向中國的「橋頭堡」(Beach Head)。就地緣政治的角度去評價,作為新興的海上帝國的英國,要確保其航海安全不受任何威脅,在東南亞地域中,馬六甲海峽便成為英國必爭之地。就是因為這個地緣政治的考慮,任何有利於英國通航安全的地理位置,必須攫為已有。因此東來的路上,印度、緬甸、馬來半島、新加坡,全部被佔據為英國殖民地。
 

英國:佔據馬、緬為進入中國

 
本來這些地方除了印度外,都不是英國佔有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是中國大陸。這些地方逃不過英國的垂注,皆因地緣政治的需要,當作進入中國的跳板,在此建立軍事政治據點,可就近攻入中國,退可從這裏守護,伺機隨時出動。說到這裏,最值得關注的是當中英爆發鴉片戰爭時,英國要從老遠的英倫送軍送槍砲送糧食來和中國開戰,所謂「遠水難救近火」,對英國戰略很不利。因此從英倫經地中海,進入印度洋,再到馬六甲海峽,沿途都有英國的殖民地,從中不但發揮地緣政治的作用,還可從中徵用人力與物力作為戰爭的資源。
 
在鴉片戰爭中,不少攻華的英軍是從印度、巴基斯坦徵用來充當士兵。直到戰爭成功迫使清廷割地求和,英國有了香港、廈門、上海、天津等海港後,東南亞的軍事作為則從未失去其問鼎中國的橋頭堡功能。例如新加坡便一直是英國遠東最大的海軍基地,與英國入華後的香港軍事基地南北呼應,成為兩大軍事重鎮。
 
由英國的案例可見,因為要攫取中國,緬甸、馬來半島、新加坡、北婆羅洲三邦(砂撈越、汶萊與沙巴)都因着對攫取中國有重大的軍事與航運等價值,成為問鼎中國不可或缺的地緣政治的戰略地點。由此可見,中國與這些英殖民地也就成為「命運共同體」了,而且還是不由自己選擇,任由人支配呢,這正是命運也!
 
除了英國的東南亞殖民地外,其他法國、荷蘭、美國、西班牙在東南亞的殖民地一概如此。
 

法國佔有印支半島三邦

 
法國佔有印支半島三地包括越南、柬埔寨與老撾,正是因為這裏與中國接壤,可以藉此為進入中國的跳板。說到這裏不能不說泰國,泰國是東南亞唯一沒被歐洲國家攫為殖民地的地方。原因是英國佔有緬甸與馬來半島後,不想法國來爭奪,因此借泰國作為英法的緩沖地帶和法國達成共識,讓泰國介於印支的法國和馬緬的英國之間,互不染指。泰國也就可分隔英法,免得雙方寸土必爭而傷了和氣,互相損耗而彼此削弱問鼎中國的能力。而英國之所以要馬緬而不要印支,正是因為印支沒有馬緬那樣擁更優勢的航運價值。尤其是海軍基地,印支遠遠遜色於馬緬,因為印支與大陸相連,攻守不等值。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