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向我請教,如何激發員工的創意?如何推動公司不斷地創新?答案很簡單,就是將我那句口頭禪 「Make a difference」,反覆灌輸到員工的腦袋裏,不停地提醒他們:「只有與眾不同,才可以第一名!」
公司開會提案討論時,我總是問提案人下面幾個問題:「這樣的做法,別家嘗試過嗎?」、「我們究竟跟別家公司有什麼不一樣?」、「誰還有更創新的想法?」而且光是解決問題還不夠,還要逼他們去思考,如何在解決問題中,創造出新的商機?
建立容許犯錯的文化
例如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後,我當時創立的公司第二天立即宣布認養所有震災孤兒到成年,做法其實就是「孤兒年金」的概念,只不過保費是由公司自己支付,而不是由孤兒付給公司。年金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只是利用既有的概念,轉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就延展出了新的創意。同樣是捐款,認養孤兒的做法,除了金錢層面,還多了一份人性的溫暖,充分發揮了保險專業的本質。
我從公司創立的第三年起,就要求每個部門,每一年必須提出兩個創新的提議。這要求看似簡單,一開始大家有很多新想法,但愈到後面愈難,大家開始叫苦連天,逼得每個人在絞盡腦汁之後,必須以更高標準的思維再去省思: 「行政流程是否可以再縮短?」、「客戶服務品質是否可以再提升?」
結果,以往保險同業一個月才能下來的理賠,我創立的那家公司一再改善流程,最初縮短為7天,後來甚至處理過20分鐘內就將理賠支票開出的緊急個案。並且開風氣之先,推出「醫療預付」,就是客戶還住在醫院裏,我們已經將醫療理賠先付給他了。其他如 「失能保險」、「保戶權益確認書」和「自動影像發單系統」等等,都是那段期間同事們不斷腦力激盪出來的創意。
然而若只是搖旗吶喊叫部屬要有創意,成效不會大,因為有創新就會有風險,領導人必須能夠包容屬下犯錯,在企業建立一種「容許犯錯的文化」,才能激發出員工更多的創意。
基本上,害怕犯錯,可說是人之常情。我年輕時也很怕犯錯,擔心考績和前途會受影響,戰戰兢兢地,一有錯誤就想趕快彌補掩蓋,怕被老闆知道,而且死不認錯。這和我當時總認為自己是「全世界最好的精算師」心態有關,非常愛借自己的羽毛。
直到有一位從前在友邦的主管點醒我:「Patrick,你現在在集團裏的地位已經這麼高了,做對做錯都不會輕易被動搖,何不大膽放手去做?有錯就承認,有功勞就給下面的人。」
這番話對我後來到台灣創立新公司非常有影響,因為有承認錯誤的氣度和膽識,才有再進步和創新的空間。
用高標準挑戰自己
回首在台灣的那些年,幾乎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創新手法,無論在保險商品設計、理賠流程、服務方式上的創新,甚至後來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在訂定公司的行銷數字上,更大膽突破以往保守的預估心態,提出「量子成長」(Quantum growth)的創新思維。
為了激勵業務員的士氣,挑起開拓新市場的熱情和衝勁,有一年我刻意訂下70%的業績成長目標。一開始業務員都直呼不能接受,因為前一年市場才飽受亞洲金融風暴之苦,主管們都認為新年度的業績能達到15%就很不錯了。
但我認為就是因為達不到,業務員才會「被迫」跳出以往的思維和自我設限的框框,用「出奇制勝」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果然同仁們紛紛提出新創舉,例如到人潮多的大賣場去擺攤推銷保單,或是推出「巡迴服務巴士」下鄉開發新客戶等,許多原先想不到的招式統統派上用場。結果年底一結算,成長率竟然高達59.57%,打破歷年來的記錄。雖然沒有達到70%的超高目標,但是遠遠超過原先預期的15%,也遙遙領先當年度同業僅有2.05%的成長率。
我在這個過程中看到了「人的潛力無窮」,並且深刻體認到「創新的原動力,來自高標準的挑戰」。這也讓我想起中學時一位教英文的外籍女老師,要同學們把及格的目標放在A。因為如果只想拿到B,一有失手,就會變成C或D,但如果目標是A,即使失手,也還有B。她讓我了解到,永遠要拿高標準來挑戰自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