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科變成廣為人知是在學制改革之後。新辦的3年高中課程內的通識教育科,是個指定必修必考的科目。首屆文憑試的中四級在2009年開設,其實在那之前的1992年,早已開辦了議題為本的「高級補充程度通識教育」科。今年教育當局宣布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在2023年文憑試完成後正式畫上句號。這樣算來通識教育科課程在本地基礎教育系統內,總共運作將達31年。
培養未來社會棟樑具有廣闊視野
其實通識教育科(LS)並非如肥皂泡般爆破消逝。當局發表的新課程、佔用LS位置的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CSD),不論名字是什麼,對比課程文件後有理由相信,兩者大致上有很多相似處。
為何本地會在30多年前設計、發展、推行通識教育科呢?翻查不同年代的課程文件就可直接找到答案。筆者在90年代初期已關注這個科目,並參與教師培訓;可惜要等多10年後,任職學校開設此科時才有機會任教。任教多年的體驗都是很暢快和開心的,尤其是見到學生對學習本科的態度由困惑變為投入的時候。
那與自己認知通識科時的初心很為吻合。
在90年代中期,甚至曾經提出應該把通識教育科從預科課程移往高中開設。當時有個想法:「為學生提供一個較具體的途徑,學習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生活;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不會落後;在投入社會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怎樣從訊息爆炸的年代中搜集資料和學習。」為了培養未來社會棟樑具有廣闊視野、自學能力,通識教育實在有需要在中學推廣。[1]
其後課改決議開辦的必修必考通識教育科,與上述提議有些重疊或相近,但當中應無實質關連的。雖然高中通識教育科運作了12年,這些初心可曾有效地達致?顯然事實並非正面的,不然就用不着「以新的CSD置換舊的LS」。
營建切合未來世界需要的學習經歷
根據CSD科課程文件初稿,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貫徹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課程理念,強調幫助高中學生了解香港、國家與現今世界的狀況,以及其多元化和互相依存……」。基本上,CSD承傳了現行LS的課程宗旨,分別只是把原來洋洋灑灑的幾大範疇瘦身,變成針對「香港、國家與世界」的3個主題;連帶相關課題數目都給減少,只保留10個課題。同時,獨立專題研究也給刪走,留下與中華文化相關、結合實地考察的專題研習,作為替代品。
當然坊間有不少這樣或那樣的評議、猜疑、反對,但現實中「新冠名科」是事在必改。回顧前文提及到的初心,筆者希望未來從LS調往任教CSD的教師,仍然會貫徹課程宗旨,幫助學生營建在未來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應用他們在不同學科上學到的知識,培養出面對世界急促轉變帶來的種種挑戰的能力。
社會變遷是難以依着個人主觀意願攔阻或變調,前線教師參照課程進行教學也是一樣。花點時間翻閱舊課程文件,在1995年前教育署發表的《學校公民教育指引》內早已套用過,由個人向外推往學校、家庭、社會、國家、世界這種發展模式,來描述學校規劃公民教育的方式。所以新科用上了公民、社會發展等字眼,也是有跡可尋的。
前線做教育工作的,凡事應以學生利益為重心,規劃做好教學工作;未經證實、帶有陰謀論的想法、有意或無意牽上社會爭拗的臆測,最好還是輕輕放下。利用新學年將會登場的CSD科,為下一代營建切合未來社會和世界需要的學習經歷。
注釋:
- 黃冬柏:〈把通識教育移植到中學課程〉,華僑日報教育版,1994年10月24、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