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0 2025 18:23:2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東盟經濟共同體 可謹慎樂觀

撇開政治與社會的難題,單從經濟去考慮,東盟共同體並非空中樓閣。眾多原材料經工業化後,都有能力造成終端的商品,在區域內市場流通……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Najib Razak)主持第27界東盟峰會開幕時宣稱,一份建立「東盟經濟共同體」的共同宣言,將會在今年12月正式簽署。此份宣言將為東盟奠定一個新時代的開始,納吉首相也在其致辭中稱這份宣言為《吉隆坡宣言》,其願景是「深化東盟的融合,實現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東盟共同體,縮小發展距離」。而且也會「以一個身份的共同組織,踏足世界舞台,成為亞太區及區外的新力量」。
 
既然這份文件首先以「宣言」的方式簽署下來,裏頭沒有作出具體項目的陳述,而是以「願景」自勵與示人,此後要如何落實這個願景,也就得靠各成員國提出可行而又有迫切需要的共同經濟項目,取得共識後,才算是走出具體發展的第一步。而納吉作為「宣言」的發布者,也藉此機會建議所有東盟成員國的機場應特別為東盟的人民設立一個通道出入,這樣可以建立一個家庭成員的感情。他這個建議也說明了東盟成立至今已48年,成員國人民之間的通往仍以外國人身份對待,甚至還有不少人因為「非法入境」而造成兩國間的糾紛。
 

東盟吸納成員 一波三折

 
從納吉致辭中,也可感受到這個「願景」不是水到渠成的事。觀察東盟在1967年成立迄今走過的道路,也是十分艱難的事。 1967年正是越戰正酣,東盟首倡五國都屬非共(如新加坡)、反共(如菲律賓、泰國、印尼)。意識形態上和北越對立,已不在話下。等到越戰結束接着又發生越南侵略柬埔寨,同時威脅到泰國,這時的東盟與越南更形對峙不下。要等到越南撤出柬埔寨開始出現印支和平,也等了不下20年,才有條件接受越南、老撾、柬埔寨加入東盟。
 
至於緬甸的加入也是一波三折。西方經貿封鎖緬甸軍政府不餘遺力,為了怕被拖累,東盟好不容易才想到一個辦法,借「有建設的參與」(Constructive Engagement)為名接受緬甸加入,對西方的說法是緬甸成為成員國後,再以友善與諒解的方式去影響緬甸政府作出民主改革,期間也花了十多年時間才成功說服緬甸開放民主改革。從這份成績單所看到的東盟的成員國由五個增加到今天的十國,似乎已克服了重重困難。
 
但是如果從成員國之間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去看,再加上整個東盟十國所佔有的東南亞戰略價值去看,東盟的地緣政治戰略價值更是無法擺脫區域的外力干預。過去在殖民地主義盛行的17世紀到20世紀的歷史,便見證了要奪取亞洲大陸必須先奪取東南亞的做法。二戰期間,日本久攻中國不下,便想到打下東南亞再困死中國的戰略。美國的反共圍堵戰略,便在菲律賓建立海空軍事基地,在南越打了近20年的戰爭,為的是要阻止越共像骨牌那樣攻下整個東南亞。美國在印尼全力支援蘇哈多上台執政,也是為了消滅共產黨。總之,整個冷戰的半個世紀,美國為了圍堵政策,把整個東南亞捲入東西冷戰的漩渦。
 

東盟無力抵抗外力干預

 
21世紀的東南亞國際關係的政治格局,從2010年經由奧巴馬施展出來的東亞再平衡戰略,已然把菲律賓與越南定位為其軍事戰略夥伴。在第一軍事島鏈部署中,委以重任,越南的金蘭灣與菲律賓的蘇比克軍港都已對美軍開放(名為「訪問」,實為兩國協防的基地)。這和東盟當初組織的禁忌有悖,當初已說明現有外國軍事基地可給予時間結束,但不要有新的外國軍事基地。當初這項組織要求,目的是要杜絕外國軍事介入,將東南亞變成為外國的戰場,禍害無窮。偏是菲越兩國早已視美軍基地為禍不淺,菲已立法不許美重建基地,越南還視金蘭灣為越戰的傷痛,可是冷戰的世代還未退出歷史舞會,卻見美軍要去要留全不由東盟「say no」。可見其對世界軍事超強的無助感。
 
也正是因為東南亞地緣政治的戰爭價值,令到這裏從殖民地時代到世界大戰,再下去的冷戰,從沒逃過兵燹巨劫。所以成立東盟的第一個宣言便指明自己純粹是經濟組織,不建東盟軍隊,成員間不結軍盟,組織要政治中立。原以為這樣便可以自求多福,可是事實所見,緬甸因被定性為軍人獨裁政權,被經濟封鎖,印尼的東帝汶被美澳強行派軍將其獨立建國。單這兩個實例,已足以說明將自己貼上經濟護身符的東盟,也一樣實現不了組織所宣稱的目標:東盟的事、東盟解決,不容外來干預。
 
下一頁,共2頁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