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婦女漸漸不願生育
人口老化的其中一個後果是國民的總儲蓄率會下降。人在壯年時期要儲錢養老,但在退休後卻不但不能再儲蓄,反而會消耗掉過去儲蓄起來的資金,因此整體儲蓄率會有下行壓力,人口已變得十分老化的日本便曾面對此種壓力。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是資本的積累,接近 GDP 一半的收入儲起來再轉為投資是資本能夠快速積累的原因。中國儲蓄率將來因人口結構的改變而下降,也會推高世界的利率,對全球經濟都會有影響。
「一孩政策」另一個後果是男女失衡。城市中人因受制於此政策,以及因對生育男孩有更強偏好,所以不少人選擇只生男嬰。生男生女可以如何選擇?80年代初期超聲波技術引入並迅速普及,婦女可在懷孕初期便得知胎兒性別,若發現是女的,有些人會趕緊打掉。曾有人猜測在農村有普遍的殺女嬰現象,後來證實是誇大,女嬰未出生已被殺掉。
中國嬰兒出生時男女比例長期高企在111:100至117:100之間,到今天他們長大後,婚姻市場即出現巨大變化;男比女多出一大截,意味大量的男士注定成為光棍。據魏尚進教授年前發表的研究,這些男士(或他們的父母)為求在婚姻市場中能更有競爭力早日得人青睞,惟有拚命儲蓄,以增自己的本錢。年輕女士或許以愛情優先,但她們的父母中不少恐怕仍會對男方是否有足夠經濟實力大感興趣。當年香港經濟在較低度發展期也有近似現象。
「一孩政策」廢除後,男女比例失衡的問題會有紓緩,但對婚姻市場的影響要2、30年後才會體現。因男女失衡而帶來的高儲蓄率也會改變,但同樣地,這效應不大可能迅速發生。
中國的改革開放與「一孩政策」幾乎同時間開始,在這30多年中,中國不但經濟增幅驚人,人民的教育水平亦有長足進步。這便應驗了「人口形態過渡」的一個特點,父母慢慢地選擇子女的質量(亦即教育程度)以代替子女的數量。
事實上,內地政府雖然在教育投資上用錢不足,但父母用在子女的教育開支卻是絕不手軟。中國文化基因中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條,但千百年以來亦有寒窗苦讀以求金榜題名這另一項;以現實情況觀之,前者的影響正慢慢減退,後者則方興未艾。由於香港早已出現婦女不願生育的情況,在2011年40至44歲女士有39%沒有子女,而且比例不斷增加,致使我懷疑內地的大城市也有此現象。
提高院校教育質量才有用
幾年前我曾對此作出過調查,事實也確是如此,或許只是尚比不上香港這麼嚴重罷了;但北京的總和生育率只得0.7左右,北京女士的不願生育程度,可能冠絕全球。換言之,在尚有「一孩政策」期間,婦女有生一名小孩的限額,但不少人乾脆連這限額也棄之不用,改為飼養寵物替代生育小孩,但0.7總和生育率如此之低,也可能是部分想多生的人受到配額限制,不能多生而拉高總和生育率,不想生的也不會用掉這限額。
現在沒有「一孩政策」,中國城市居民自己自由選擇的總和生育率,也許早已跌破2,准許他們多生育對人口的增長作用恐怕很有限。在農村中,情況或許尚未如此,但現時人口早已急速城鎮化,年輕適齡生育人口大規模地轉往城市,留在農村中大量生養小孩的婦女,恐怕會漸漸在歷史舞台中消失。
為什麼中國人民,尤其是城市中人對生兒育女興趣大減?除了「人口形態過渡」的原因外,樓價昂貴與教育費用高也是主因,此點我在年前的調查中早已證實。生育孩子要大一些的空間,不證自明。各家長爭相要把孩子送入名校,視此為現代版的金榜題名,為此他們要各出其謀,但名校學位有限,成功率極低,花了這麼多資源後仍不能令孩子光宗耀祖,此種高風險投資自會使部分準父母心灰意冷,索性不生。
若中央政府真的希望年輕人口將來能回升,多投資教育、打造多些一流學府將會是對症下藥的途徑。現在每年大專院校畢業生已達700萬人,比得上歐洲與美國的總和,但光是數量不夠,提高眾多院校的教育質量才有用。
(封面圖片:亞新社)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