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經濟的思想源起:多元文明中的善經濟智慧

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強大的經濟體背後必須有強大的文化思想作為支撐。同樣,追求持續發展的經濟實體也必須建立在強大的文化思想基礎上。一旦缺乏這種文化的支撐,經濟發展將遲緩,甚至逐步走向衰落。

探討善經濟,是從利他的角度出發,重新審視人類歷史以來,各文明經濟體系中的善與利他的思想與實踐。我們不聚焦於惡的探討,而是把推動每一個經濟文明背後的善與利他思想總結出來,闡述人類文明經濟體系中的善模式,以及善如何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產生積極的作用。

經濟活動目的是幸福而非金錢

古老的蘇美文明距今約8000年,蘇美文明中的《吉爾伽美什史詩》(Epic of Gilgamesh),就預示了人類對邁向城市化、機械化所產生的恐懼。因為城市化加深社會的貧富差距,機械化使人與自然衝突加劇。《吉爾伽美什史詩》是蘇美文明對善經濟的反思。

希臘神話詩篇《工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強調了經濟生活中勤奮與節制的美德,警示我們貪慾造成生命的最終潰敗。亞里士多德認為,經濟活動目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錢。一味追逐金錢反而會使人遠離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必須與人建立愛的關係,參與公共服務,具備哲學的反思與遵循心靈的快樂。

1539年版的《工作與時日》。(Wikimedia Commons)
1539年版的《工作與時日》。(Wikimedia Commons)

猶太文明,作為智慧的商業文明之一,深信上帝給予他們的賞賜都在現世,而非來世或天堂。每一個猶太人的先知都是富有的人,如亞伯拉罕牛羊數萬、壽命極長;大衛王是一代明君;雅各是大貴族;約瑟夫貴為埃及宰相;摩西是王子。猶太人經歷數十個世紀的物質繁榮,來自於他們遵循上帝允諾──享受現世間的昌盛與富足,同時也謹守上帝的律法,勤奮工作,節儉生活,包括謹守安息日的傳統。安息日教導善於做生意的猶太人,必須在有限制的條件下,求取最大的經濟利益與生活幸福。

近代科學文明的源頭

希臘的理性主義是近代科學文明的源頭,從蘇格拉底強調人的理性,到柏拉圖提出理型的永恆、重視理念而忽視物質,再到亞里士多德主張理與事兼備、心與物結合的思想,他的哲學思想造就了希臘最偉大、最繁榮的時代。而亞里士多德的學生亞歷山大大帝,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繁榮昌盛的大帝國,將希臘文明帶到歐、亞、非三大洲。

基督文明中的「新教倫理」強調個人在現世的功業,認為個人的事功與謹守律法,是成為上帝選民的標準。這種思想造就了西方無數偉大的資本家,如洛克菲勒、福特、比爾蓋茨、巴菲特等等,他們以事功彰顯上帝的榮耀,同時保持簡樸和紀律性的生活。

亨利·福特(Henry Ford)1903年創立了世界聞名的福特汽車公司。(Wikimedia Commons)
亨利福特(Henry Ford)1903年創立了世界聞名的福特汽車公司。(Wikimedia Commons)

儒家強調 富而有仁德

儒家的財富觀強調富而有仁德,富有而能和合。孔子告誡弟子:「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這標明儒家經濟思想強調的是和善,強調社會中一切關係的圓滿,即在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圓滿的前提下,擁有最大的財富。儒家文明下的商者在重農抑商、重仕不重術的文化底蘊影響下,傳統中國的企業家離不開家族的榮耀,與對鄉里的照護。儘管儒商在中國各地經營,但其理念仍然回到家族的延續和對於鄉里的社會責任。

佛教基於「萬物一體」的前提下,主張一切的經濟活動必須創造世界整體最大幸福與圓滿,其經濟目標是共善。但在佛陀的原始教義中,佛教強調苦、集、滅、道四諦,指導信徒通過斷除慾望和清淨修行,超越世間的苦難,達到最終的解脫。儘管大乘佛教在漢地發展後開始關注世俗世界,但佛教的經濟思想在佛教歷史上始終未被重視。佛教的國度一直沒有產生強大、持續的經濟體,與其根本思想有關。

近代海洋貿易的發展與城市公民的興起,是資本主義發軔的重要關鍵。(作者提供)
近代海洋貿易的發展與城市公民的興起,是資本主義發軔的重要關鍵。(作者提供)

資本主義發軔的關鍵

近代海洋貿易的發展與城市公民的興起,是資本主義發軔的重要關鍵,體現了互助精神。在資本主義的早起階段,18世紀的商業領域成為不同國家和宗教間和諧互利的場所,商業正義在當時世界的各領域中是最大的善。

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強大的經濟體背後必須有強大的文化思想作為支撐。同樣,追求持續發展的經濟實體也必須建立在強大的文化思想基礎上。一旦缺乏這種文化的支撐,經濟發展將遲緩,甚至逐步走向衰落。那麼,經濟背後的強大文化思想究竟是什麼呢?答案就是善與利他。

何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