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解密:抌、墨筆

有這樣的事嗎?如「抌」字一般,一字兼有「擊」、「拋」、「棄」三義?有。原來「打」字同樣兼有此三義。

2(dɐm35

筆者曾經論證過「dɐm35渠一拳」的「dɐm35」字當作「抌」(詳拙著《粵語古趣談正續編合訂本》「抌」條)。一次,一位讀過拙著的友人問筆者「dɐm35著(咗)啲嘢(把東西丟掉)個『dɐm35』字係咪用『抌心口』(自捶胸膛)個『抌』呢?」當時筆者回答說︰「應該另有一字,待考。」雖則此字多數人寫作「揼」,但此字似是最近幾十年或者100年左右才出現的,不可能是「本字」。近來,筆者卻發現,其實「dɐm35著(咗)啲嘢」的「dɐm35」與「抌心口」的「抌」,應該是同一字。不單如此,就是「dɐm35本書過來(音「離」)吖」(把那本書拋過來吧)的「dɐm35」也當作「抌」。

何以言之?皆因「抌心口」的「抌」這個動作可以引伸為「丟棄」以及「拋擲」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的「抌」字兼有「擊」、「拋」、「棄」三義。

有這樣的事嗎?一字兼有「擊」、「拋」、「棄」三義?有。原來「打」字同樣兼有此三義。

《現代漢語詞典》「打」條︰「用手或器具撞擊物體︰打門|打鼓。……放射;發出︰打雷|打炮|打信號|打電話。……除去︰打旁杈(黃氏案「無精打采」中的「打」,義為「打掉神采」;「打胎」就是「人工流產」,也就是把胎除去[拋棄]了)。」

「抌」就是要「用力出拳」,把拳「發放」出去,於是可以引伸為「發放」;而「拋」就是「把手中物發放出去」,所以「抌」就可以引伸為「拋」。既然把手中物發放出去,那通常就表示要放棄手中物了,於是「抌」在引伸為「拋」之餘,又可引伸為「棄」了。

如果讀者對筆者這樣的推論仍有懷疑的話,那就不妨看看100年前的粵語文學作品。

歐陽覺亞、麥梅翹編著的《粵謳釋讀》收有1924年出版的《嬉笑集》(廣東俗話七言律詩)內有《錄舊十四首》,其中第13首題為《題寒江獨釣圖》,當中有四句是這樣的︰「踎低隻鶴依還瘦,釣起條魚冇咁肥。連影計埋人兩個,冇聲抌落竹成枝。」編者注「抌」字云︰「扔,拋。」

粵語詞彙研究所:抌

墨筆(mɐk2 bɐt5

「毛筆」粵語也叫「墨筆」。白宛如《廣州方言詞典》「墨筆」條︰「毛筆。」四川 成都話也有墨筆一詞。《成都話方言詞典》「墨筆」條︰「毛筆。」南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六「臨事之智」條︰「文定取案上墨筆攪水中,盡黑。」又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四回︰「女王道︰『我與你添註法名,好麼?』三藏道︰『但憑陛下尊意。』女王即令取墨筆來,濃磨香翰,飽潤香毫,牒文之後,寫上孫悟空、豬悟能、沙悟靜三人名諱……」

黃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