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這次貝聿銘的展覽非常精彩,我們可以方便地在M+看到。香港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未看的人快些去吧!

從M+博物館展出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品可以看得出,一位令世界各國,不論是普通市民,還是地產大亨、哈佛教授,還是中國農民都欣賞的空間創造者,不只是設計一座建築物,還要向世界推薦他的人生觀。他的哲學,竟得到不同文化的人認同讚賞。

赴美醉心研究建築

原來他決定去美國留學,不是父親的命令。那個時代的亂世中國,確是令人想出逃。但貝氏不知是否想迴避敏感的政治問題,他自己解說是因為在中國看了Bing Crosby電影,嚮往美國大學生活,以為那是自由、瘋狂、刺激的一種次文化。

M+博物館正在舉行貝聿銘的「人生如建築」展覽。(M+博物館Facebook)
M+博物館正在舉行貝聿銘的「人生如建築」展覽。(M+博物館Facebook)

M+博物館正在舉行貝聿銘的「人生如建築」展覽。(M+博物館Facebook)
M+博物館正在舉行貝聿銘的「人生如建築」展覽。(M+博物館Facebook)

當時,他明顯已經醉心建築學,原本在賓州大學念建築,後來轉去麻省理工學院(MIT)時念工程,但藝術天份得到賞識,又轉回念建築。但MIT那些一味懷念舊日建築設計的教授,令崇尚現代主義的貝缺乏方向。他嫌MIT太守舊,跟了未來太太去哈佛念碩士。

在M+展館最有趣的是,看到貝初期去美國留學時的家書,像財政預算,也更像業績報告,難以相信出自這位感性的藝術家手筆,大概因為是和父親通訊。通常父子關係都比較流於規範化,想起我們和子女書信,已變成WhatsApp這種簡短形式,內容依然離不開「錢夠不夠」這個最老的話題。

為燥狂炒樓大亨工作

自哈佛大學畢業後 ,貝聿銘加入紐約名牌建築師樓Webb and Knapp。在展品照片中看到的貝,在一堆半點沒有藝術家形象的肥胖、中年白人中間,顯得格格不入。

但世事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貝在這間建築師樓遇上了燥狂炒樓大亨Zeckendorf。這位是典型的魯莽投機炒樓大孖沙,像特朗普一樣,喜愛在一對一的洽談中欺壓對手。經他買賣的紐約地皮,包括聯合國總部、洛克菲勒中心等。

像書生的貝竟然深受Zeckendorf喜愛。貝為他設計的辦公室內,可以看得出Zeckendorf這個人很注重洽談中,時刻要盡佔優勢:他的圓形寫字枱在一間圓形辦公室內,對手百分百在他掌握中。他可以控制燈光和圓形辦公枱高度去唬嚇對手,辦公枱上的控制台,上面全是50年代「超高科技」按鈕,任他因應需要調較。

貝為他設計的辦公室內,可以看得出Zeckendorf這個人很注重洽談中,時刻要盡佔優勢。(美國國會圖書館)
貝為他設計的辦公室內,可以看得出Zeckendorf這個人很注重洽談中,時刻要盡佔優勢。(美國國會圖書館)

像巴薩隆拿的Gaudi和地產大亨Guell一樣,每一位建築師都需要一位地產商的賞識,像伯樂和千里馬、畫家和富可敵國的教皇,總要有人把一位天才建築師的大膽、具創意的設計,變成石屎和玻璃。

當然,貝很快便自己開建築師樓,而Zeckendorf亦在1965年踏上破產之路。

成名之作

貝的成名之作是甘迺迪總統圖書館設計,在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每位美國總統都可以在他離任後,獲建一所以他命名的圖書館。這間圖書館由甘迺迪親自選址,哈佛大學原本是不肯讓出這幅地的,但為了一位在任被刺、為國捐軀的總統,大概沒有什麼人可以說不了。

我最喜歡的貝聿銘設計的美國首都國家美術館東翼(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East Wing)。其實我去美術館,通常都會留意建築多於展出的作品。因為一間好的美術館,不單能夠控制採光、空間感、公眾的聚焦點等等,更可以提供一個欣賞展品最舒適的環境。看罷M+的展品,我決心要去美國華盛頓一趟,看看這間美術館。

甚具爭議的羅浮宫入口

而貝最膾炙人口,卻甚具爭議的作品,一定是羅浮宫的入口──玻璃金字塔了。他在一段訪問中說,自然光很不穩定。如果正射藝術品,當然會損毀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油畫;如果光線不夠,又影響人們欣賞藝術品。所以一間好的美術館,一定要能夠控制採光。可惜我們今天去的羅浮宮,採光是我去過的美術館中最劣質的一間:天花上面的燈光,很明顯不是自然光,卻在展品的玻璃鏡框上反光。當然貝不是負責這一方面,看來,他的意見沒被採納。

羅浮宮原本擺放油畫也是亂七八糟的,令高高在上的油畫根本沒有可能被欣賞。天花透明玻璃窗也影響了欣賞油畫的光線,更會破壞油畫。(Wikimedia Commons)
羅浮宮原本擺放油畫也是亂七八糟的,令高高在上的油畫根本沒有可能被欣賞。天花透明玻璃窗也影響了欣賞油畫的光線,更會破壞油畫。(Wikimedia Commons)

貝負責設計的部分,是改建不合符現代大量遊客需求的羅浮宮入口,將停車場改變成一個地下入口;將原本是J型的羅浮宮擴建為U型,再在地下入口上方加建一個玻璃金字塔。如今看來,確是很便利用家,又可以為古老的羅浮宮加添一些有趣的現代感。

但是當時這個設計極具爭議,尤其是在一些有政治目的(時任總統是左傾的密特朗)或傳統保守的藝術界人士眼中,這個簡直是褻瀆了法國幾百年歷史的設計;連貝想在入口裝設自動電梯,也被攻擊為不美觀。如今看來,密特朗總統確有護駕之功。可想而知,一位大膽有創意的建築師,都需要背後支持他實踐設計的人。

這次貝聿銘的展覽非常精彩,我們可以方便地在M+看到。香港人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未看的人快些去吧!

黃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