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的運動和推拿治療

水腫是人體組織液未能正常流動而導致的常見症狀。它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有急性短暫的情況,也有慢性持續的病症。由此可見,及時診治和適當處理是預防和改善水腫的關鍵所在。

一早回到學校便聽到男同事跟另外一位女同事說:「幹嗎妳今天好像肥了?」驚訝地發現同事的觀察力原來有多好之餘,也想想同事「一夜變肥」是否違反生理構造,所以最可能的問題是我們常常談論的「水腫」。這裏指的那個「水」實際是身體內的「組織液」未有正常流動,積聚在皮膚下血管之間的間隙而引發腫脹。當你平日吃的太重口味、時常熬夜睡眠不足、久坐不運動兼長期身處冷氣間等等,水腫便會不知不覺間形成。

早上患上泡泡臉屬於急性水腫,除了腫脹基本上不會引發其他大病,所以大家都是輕鬆處理收拾心情趕車趕上班,再多喝水多走動情況通常會改善。有些水腫郤是不能掉以輕心,懷孕、腫瘤、藥物反應和淋巴水腫等都引發的水腫屬於長期慢性病患,症狀亦不只是面圓圓,如果發現以下問題便需要詳細檢查找出成因:

  1. 手臂和腿部持繼腫脹,包括手腕、手指、腳趾和腳眼,戴手錶和戒指變得困難
  2. 肌肉繃緊手腳關節活動能力大減,提起時感覺異常沉重
  3. 皮膚乾裂甚至出現變厚和纖維化(象腿)

引發一般水腫的「組織液」是什麼?

人體有兩組獨立的循環系統:淋巴系統(Lymphatic system)和血液循環系統

心血管負責輸送血液內的氧氣和養份到大大小小的細胞組織,再經靜脈帶走廢料,當中血液和細胞的物質交換過程便是依靠組織外圍的組織液作媒介,我們擦破皮膚後會滲出血液和透明凝膠狀液體,這些黏手的凝膠便是組織液。組織液的功能是將細胞組織內有一些多餘的水分、蛋白質、脂肪、代謝殘餘物質帶走,組織液會滲進淋巴管變成淋巴液,沿淋巴管一路流至位於胸腔的胸導管和右淋巴管,再回到靜脈送往心臟循環再用。

淋巴循環的效率是十分被動,而且整個淋巴系統的途程比血管還要長,尤其位處四肢末端的淋巴液要反地心吸力向上流動。(Wikimedia Commons)
淋巴循環的效率是十分被動,而且整個淋巴系統的途程比血管還要長,尤其位處四肢末端的淋巴液要反地心吸力向上流動。(Wikimedia Commons)

淋巴水腫是什麼一回事?

既然淋巴跟血循環有密切關繫,但兩者的流動方式卻很不同。我們都知道血液能夠在血管內不停流動,是因為心肌收縮時的壓力和放鬆時的負壓;但淋巴系統卻沒有連接像「泵」這類的動力裝置,流動的力量是依賴身體活動時肌肉之間的收縮和擠壓,以及胸腔的負壓和淋巴管道內防止倒流的瓣膜,將淋巴液一點一點的向前擠。由此可見淋巴循環的效率是十分被動,而且整個淋巴系統的途程比血管還要長,尤其位處四肢末端的淋巴液要反地心吸力向上流動,差不多要花上半天才由腳尖流回心臟。

淋巴水腫多出現於腫瘤、手術後和炎症使到淋巴管道阻塞而積聚淋巴液,一般水腫表面上是左右對稱位置腫脹,而淋巴水腫就集中於特定部位,除了手臂和腿部外,頸、胸、腋下、骨盆等淋巴結可能受損的地方,同時可能會出現紅腫、發燒和刺痛感。

一般水腫的處理手法

最簡單就是提高出現水腫的位置,加快組織液流動消腫,所以早上起床後的「泡泡面」,一般坐下或站立行走後慢慢會消失。如果是腳部水腫,可以躺平並將雙腳墊高於心臟水平。物理治療師一般會透過運動按摩去增加血液和淋巴流動,動作包括輕撫、揉捏、扭擰、強烈按壓觸痛點。以平掌長距離輕撫已腫脹的淺層柔軟部位如腋下和膝蓋後側,或加大壓力進入深層肌肉組織清除積聚的殘留物質。

患者也可以進行一些自救方法,例如透過冷熱敷交替產生的溫度改變,刺激肌肉和微絲血管放鬆和收縮;由四肢末端(手指和腳趾尖)向心臟方向進行逆向按摩(retrograde massage);舉高腫脹的手掌(或腳掌)有節奏地握拳和打開掌心運動,這一收一放的肌肉活動就如 muscular pumping 般產生 pseudo-massage effect 促進內循環。當然也可處方穿戴壓力衣物或壓力繃帶去控制四肢水腫,治療師也會以壓力儀器為病人局部增壓。

透過按摩疏導前方管道內未被阻塞的淋巴液,因為管內設有瓣膜,已推走的淋巴液不會倒流,從而製造出一段可供引流的管內空間。(亞新社)
透過按摩疏導前方管道內未被阻塞的淋巴液,因為管內設有瓣膜,已推走的淋巴液不會倒流,從而製造出一段可供引流的管內空間。(亞新社)

淋巴水腫治療方法

常見的徒手淋巴引流(Manual Lymphatic Drainage)的目標是將積聚的淋巴液分流到暢通的位置,「drainage」字面上就有排水的意思。由於八成的淋巴管分散於皮下淺層組織,所以按摩手法會較一般深層肌肉按摩輕柔。而做法是透過按摩疏導前方管道內未被阻塞的淋巴液,因為管內設有瓣膜,已推走的淋巴液不會倒流,從而製造出一段可供引流的管內空間;再以手掌於腫脹位置輕掃,透過皮膚帶動淋巴收縮和放鬆,將淋巴液引流至已準備好的空間。治療師也會針對可能出現纖維化的皮膚組織,加大壓力清除多餘的殘留代謝物、脂肪和蛋白質。

彭俊耀簡介: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