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何文匯教授,香港大學文學士(1969)及哲學碩士(1972),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1975),太平紳士(1987)。曾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任香港中文大學教務長及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校長。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新市鎮文化教育協會會長。早年曾加入麗的電視為藝員,以及在佳藝電視任行政及策劃。何文匯教授所撰中英文專著二十餘種,包括《陳子昂感遇詩箋》(1978)、《人鬼神》(1982)、《箴言精選》(1983)、《雜體詩釋例》(1986)等。
(陳煒舜)陳:文匯老師午安!感謝您在百忙中撥冗接受我們的訪談,也要感謝您和黃坤堯教授、劉衛林教授接受邀請,為中文大學中文系六十周年系慶的詩聯比賽擔任評判。我們不如從比賽談起好嗎?
(何文匯)何:煒舜午安!好的。記得2016年底,新亞書院和中文系便合辦過「明月逐人來︰香港中文大學元宵對聯創作比賽」,由你統籌。這一回比賽,應該駕輕就熟了吧?
陳:老師見笑了!2016年的比賽順利舉行,老師居功至偉。您一方面牽線,邀請勤+緣媒體公司共襄盛舉,另一方面還親自主持「對聯創意工作坊」,介紹粵語九聲的特徵,近體詩四種基本律句,黏對、孤平等格律規則,以及聲調可平可仄之字的特殊情況。我們都獲益良多!你在工作坊的演講,我們也在整理後刊登於《華人文化研究》第6卷第2期(2018.12)。當然,您創辦的「全港學界律詩創作比賽」和「全港詩詞創作比賽」,已經舉行30多年了,我只是隨您學習而已。據了解,這兩個比賽應該是兩岸三地最早創辦的、面向全社會的舊體詩詞比賽。您可以向我們介紹一下它們的創辦背景嗎?
何:這兩個比賽都是我們推廣粵音基本知識計劃中的環節。首屆「全港學界律詩創作比賽」舉行於1989年,由新市鎮文化教育協會和商務印書館合辦;首屆「全港詩詞創作比賽」則舉行於1991年,由區域市政局圖書館主辦。兩個比賽能夠創辦,可以說是一大機緣。當年我擔任區域市政局議員,又是新市鎮文化教育協會的會長,同時還在中大中文系開設本科「唐宋詩選」(「詩選及習作」的前身)必修課,並推廣粵語正音。這幾個因素,是催生兩個比賽的重要緣由。當然,盧恩成校長、王忠義校長、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李祖澤先生、商務印書館總經理陳萬雄博士、公共圖書館總館長吳懷德先生和諸位館長,都為兩個比賽的創立與經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外1997年,新市鎮協會又另辦「全港學界對聯創作比賽」,至2021年又增設國際公開組,參賽者的反響一直比較踴躍。
陳:據我所知,兩岸四地許多中文系的「詩選」課是否有寫作環節,完全視乎任課老師。因此,不少「詩選」幾乎都變成了詩歌賞析課。而中大中文系是兩岸四地極少能數十年來堅持將「詩選及習作」設為必修、強調寫作的學系。這個傳統的賡續,老師有很大的功勞!
何:客氣了!1963年中大成立以前,其前身的新亞、聯合、崇基都有詩選課,如伍叔儻(1897-1966)、曾克耑(1900-1975)、鄭水心(1900-1975)、何敬群(1903-1994)、熊潤桐(1903-1974)、鍾應梅(1903-1985)、王韶生(1904-1998)、陳湛銓(1916-1986)、蘇文擢(1921-1997)諸先生,還有我在《談學習,憶名師》中談到的威斯康辛大學周策縱教授(1916-2007)、港大羅慷烈教授(1918-2009)等,都是詩詞名家。我們這一輩只是得到他們的霑溉、繼往開來而已。任課多年,我深感學生如果不懂平仄格律、沒有一定的創作經驗,實在難以窺探古典詩詞的壼奧,更遑論研究了。在傳統時代,格律詩寫作是小童啟蒙課的內容之一,而現在卻要到大學中文系才有機會學到相關知識,未免太遲。因此,「全港學界律詩創作比賽」在大專組以外還設有中學組,就是希望同學能更早地接觸詩詞格律、引發興趣。記得1990年代初,煒舜不就是以中學生的身分參加比賽?
陳:老師記性真好。我記得當時拙作獲選後,要前往位於鰂魚涌的商務印書館總部參加面試。坐下後,您就要我背誦七律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兩種體式的格律。
何:哈哈!那還是比賽的草創時期,所以面試只有對談環節。稍後,我們發現有參賽者請人捉刀,所以在對談以外又增加了即席對聯環節。方法是面試者來到後,以30分鐘就主辦方提供的七言上聯來對出下聯,然後再與評判們對談。如果完全不懂格律,面試者要對出平仄相合的下聯,並不容易。一切比賽都有「比拚」的性質,但這兩個比賽除了「比拚」,還有教育宗旨。面試設有對聯環節,一來固然為了保障比賽沒有作弊成分,二來也為了增強面試者的知識。這些面試者都是學生,如果有人的下聯在平仄乃至措辭上有瑕疵,評判們便可當場指出,與之討論。如此一來,學生們的詩藝自可得到進一步的打磨。
陳:1995年,您把過去10次比賽的優勝作品編成《香港詩詞拔萃》,轉眼28年過去,應該是時候出版續編了!盪開一筆,老師不僅當年創辦3個詩詞聯創作比賽,近年還擔任了一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的首席顧問。可以為我們介紹一下這個比賽嗎?
何:你說的應該是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吧!沒錯,這個比賽今年已經第三屆了,這是灼見名家社長文灼非先生創辦的,希望以活潑生動的方式來引起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和關注,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以臻「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顧問團除我以外,還邀請了全港11所高等院校與中文學科相關的教授、學者來擔任顧問和評判,可謂陣容鼎盛。其宗旨是以培育學生文化涵養為首,比賽倒是其次。賽事設有多個獎項,涵蓋了學校、學生與家庭三方,總決賽會在電視台播放,以發揮影響力。
陳:我也在電視前觀看了比賽。看到小學生能對近體詩格律了然於胸,實在令人驚艷!
何:其實近體詩格律一點也不難,否則舊時怎麼能作為兒童啟蒙知識來傳授呢?反倒是我們成年人不懂、不學,主觀以為這項知識無用、困難,如此而已。
公園對聯置換事件
陳:老師說得極是。2016年11月,您在「對聯創意工作坊」中曾以沙田公園、荔枝角公園等處作品為例,讓聽眾初步了解如何鑑賞、創作對聯。您提到,2004年時為九龍寨城衙門撰寫了一副較長的對聯:「西母不能臣,域外龍兒,幽恨敢隨孤夢去?離人應已老,村中燕子,多情還覓故城來。」此聯至今還懸掛在原處,鄧昭祺教授還曾撰文賞析。印象所及,這還涉及到當年的一次「對聯置換事件」?
何:是的。2002年10月,香港康文署邀請「全港詩詞創作比賽」的四位評判──亦即城大劉衛林、中大黃坤堯、浸大韋金滿三位教授和我組成「中文評審顧問委員會」,為康文署轄下18個公園中的對聯、匾額、橫額及其他文學作品進行評審建議。我們在2003年先後3次造訪這些公園,發現其中的9個公園內,共有22副對聯的格律出了問題;一個匾額及7項其他文學作品也有平仄問題。九龍寨城公園是重災區。因此,我們建議署方分兩階段進行改善工程:第一階段是為九龍寨城公園的對聯進行改善工作。第二階段是為其餘康樂場地內的文學作品進行改善工作。
陳:我知道,被置換的詩詞聯語有15件,都是1990年代寨城公園建設初期所撰,並非清代留下的文物──如果是清人所撰,大概是不會出現格律問題的。老師能舉個例嗎?
何:好的。舉例而言,寨城公園的邀山樓原本有一副五言聯,鐫刻在木板上。上聯「縱目獅山遠」的基本句式為「仄仄平平仄」,固然無誤。下聯基本句式應作「平平仄仄平」,才能與上聯相對。然而,下聯內文是「仰首明月高」,「首」字為仄聲,卻放在第二字處,以致全句失律。如果把仄聲的「首」改為平聲的「頭」,就沒有問題了。九龍寨城是著名的園林,代表香港的顏面。如果因為園內詩聯格律有誤而貽笑國際,香港所承受的損害就很大了。康文署表示,那些出現瑕疵的對聯中有不少由於下款不詳而難以考核撰寫者是誰,更別說商量修改了。這些對聯的載體雖然製作精美,但懸掛日久,已經頗有損耗,所以最簡單穩妥的辦法就是直接置換。於是評委會邀請港、台名家,每人提供一副對聯,以供選用。
陳:衙門大門所掛老師的這副對聯,也是當時所撰?
何:這副拙作是最晚完成的。我們在2003年視察時,衙門大門沒有像邀山樓那樣永久懸掛的門聯,只貼有一副紙質的春聯,格律也有問題。由於是春聯,所以只是暫時性展示;由於是紙貼,要移除也十分容易。所以評委會選好新撰的對聯後,署方認為衙門大門也可增添一副永久懸掛的對聯,臨時命我撰寫,我也就勉為其難了。
陳:原來如此。有人說衙門大門是很有氣勢的所在,為什麼不仿效昆明大觀樓那般,撰一副百餘字的長聯呢?
何:姑勿論是否「很有氣勢」,關於對聯的句式與篇幅,我有這樣的看法:對聯的一聯最好是少則一句,多則四句。如果超過五六句,意義可能會重複,也會很累贅。兩句以上的複句聯,句式最好採取參差錯落的形式,也即近體詩和四六文句間用。尤其是五、七言句方面,不宜所有複句都使用五言,或都使用七言。如此一來,還不如寫成詩歌為佳。因此,我為寨城公園所撰的拙聯,每聯三個複句,依次為五言、四言、七言,正是這個原因。
何文匯教授談錄 4-1
原刊於 《華人文化研究》11卷2期(2023.12),本社獲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