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流傳一封家長的親筆信,控訴學校每日向其女兒派發太多功課,家長不欲子女變成「功課奴隸」,因而要做些工夫。
這封信內容不是泛泛空談,或只是一味感情的抒洩,而是說來有理有據,並真有「行動」配合。
信的內容指:學生因家課太多,每日玩樂時間不足一小時,影響孩子休息。家長曾多次向學校反映問題,但學校未能配合作出功課調整。信中引述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指出兒童應享有休息和閒暇,進行合適的遊戲和活動,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學校既然不改善,家長唯有自行調整功課量,以求學生在學習和身心健康中得到平衡。如當日數學(補充練習、TSA 功課)太多,會選取題目自行作練習。除非整體功課量適中,否則不會完成全部題目。
家長不滿,投身反抗
另外,亦有父母不甘子女淪為考試機器,也決意站出來。有家長在 Facebook 開設「爭取『取消小三 TSA』專頁」,短短兩日已得到1.3萬人支持。大批家長吐苦水,指孩子為應付 TSA,失去快樂童年,「叫佢哋點樣捱落去?」專頁發起人稱,若教育局拒絕取消 TSA,有可能明年會發起罷考行動。
這些事例,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社會不滿。理論上,家長在教育運作中只是一個間接的社群,不是問題去到很嚴重的境地,也不會有過激行動。學童身心飽受摧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現在真的到了家長無法忍受的地步了,才會不顧子女還在就學,也要真實具名,組織一些行動。
這也反映了執掌教育事務的教育部門長時間迴避問題。早幾天,在回應教協調查指「八成受訪教師因 TSA 感到嚴重壓力」時,教育局長吳克儉不還是公開指「TSA 受大部份老師歡迎,評估無壓力」嗎?而相關官員談到問題,即使同意學校應付 TSA 有過度操練情況,但很多時都會重複類似「TSA 不計算個別學生的成績,僅用以評估學生整體狀況」、「數據只用作制定改善學與教成效的校本計劃和教育政策」之類脫離現實的話語。
學校只重視成績數據
學校當局當然不會不知操練式教學的遺害,但身處一個競爭意味濃厚的社會,學校又豈會隨便因有違教育原則而取消某些壓迫性教學?就以 TSA 來說,學校明知數據不計算個別學生的成績,但為了證明辦學成效優良,令校董會滿意,自然也會高度重視。而操練對於成績的提升又確實有效,因學童把短期記憶應用在考試上,得到的成績一定會比漫不經意的為高。這種運作也會在其他公開試中生效。所以學校迷信操練,只要某一數據有利,學校就會加強推行,那裡會關心長期來說對學童身心發展不利?這是香港一貫以來的教育文化,愈長時間積累愈深,不是認真關注子女健康成長的家長一些激烈的行動可以改變。
還是一些網民對家長親筆信的回應坦白:「唔明家長點解會欣賞這封信。學生要休息,若應付不了可轉校。咁樣違背學校規則,只會讓小朋友學懂不尊重學校。」這種和稀泥兼崇尚權威的意見,認同人多,注定香港教育很難翻陳出新,學童也注定要面對高壓,失去童真,也失去學習其他技能和發展興趣的機會。「如果不滿,可以轉校;覺得間間學校都是這樣,可選擇離開這城市」,這就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最近,鄰埠澳門教育當局明令禁止 K1學童學習執筆寫字,是對教育有擔當的作為。號稱更文明先進的香港,教育問題要靠家長跡近「起義」的行為才較能令人關注——即使距離解決還遠——是否有點兒可悲?
(封面圖片:Pixabay)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