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臉書朋友雖不相識,卻時有高見,令我開眼。例如教育大學的鄭吉雄教授曾提及一件有關寫作之事,是深悉箇中三昧的經驗之談,令我擊節讚賞,也聯想翩翩。
事情是這樣的。某次鄭教授和一位博覽群書的老朋友談起寫作。這位朋友提出諸多理據,批判近代多位作家文筆「這裏不足,那裏含混,丁點不留情面」,而鄭教授是如此回應:「你眼光確實不凡,所論亦中肯棨,很是佩服。但我也必須指出,你執筆寫作的經驗不多,恐未能深悉箇中三昧。俗語說: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壓斷脊。真正到了寅夜孤燈、燃脂冥寫之時,那種種難處才會浮現,然後覺得筆下有千鈞之重(雖然現在都用鍵盤而不用筆了),讓作者寫不下去。此外還有各種外在條件限制:人事瑣事的干擾、身心健康的狀態,對專注力、記憶力和組織力都有決定性影響。所以我常說,有人是三分學問寫九分文章,有人是九分學問寫兩分文章。這當中有先天和後天因素。單單憑藉一兩部著作,就論定某位作者的學問和胸次,未必公允。」
這該是兩年前的文字了,但一直在我腦海中迴蕩,因為這是有長期寫作經歷的人,才説得出的內行話。這些話語也令我想起了南北朝的文藝批評巨著《文心雕龍》,其中的〈神思篇〉就有着提綱挈領的精妙論述,道盡了寫作之難,也提出諸般竅門。我且將之歸納如下,與有緣者分享探討。
想法容易落實難
〈神思篇〉開首就指出「想到」和「寫到」之間存在着巨大鴻溝,後者尤其不易。這是因為人們在構想之時,往往是天馬行空,想法紛呈,即「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此刻胸臆是充滿自信的。
但一旦拿起筆來,那就「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旺盛的氣勢落後於文辭本身,待得文章寫成,也比想像的打了個大折扣。為何如此?因為「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想像和文字之間差距極大,落實艱難,須經長期學習及鍛煉,才能駕馭自己的心靈,掌握寫作的規則。
古兆申先生多年前曾與我談過這句話,但我還是要在這兩年的密集寫作下,才真正體會到箇中滋味。我靈感頗多,聯想力也強,但到了真正執筆,往往就是「方其搦翰,氣倍辭前」,倍覺三難──第一難是如何確切表達自身想法;第二難是當發現觀點有問題之際,如何有效調整;第三難是如何抽離自我,盡量客觀地反思自己的文章。這也是許多人寫作時經常碰到的問題。
對此寫作三難,〈神思篇〉中提出了「積學」及「虛靜」的概念,涵義豐富,意味深長,極具參考價值。
積學酌理 虛靜養心
在如何寫作上,〈神思篇〉提出了兩項重要條件,第一是「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既需豐富的知識積累,也須懂得有效運用。這種「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的功夫絕不可少,是知識儲備及運用得宜的根本源頭。
第二是「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就是寫作時需要排除一切雜想,將心安置於寫作之上,才能夠內心調暢、精神淨化,在「寂然凝慮,思接千載」的狀態下,達到「神與物遊」的寫作境界。
這裏最值得留意的就是「虛靜」二字,有其兩層涵義。第一層涵義是專注,即寫作時須撇除外物干擾,保持內心寧靜。此即篇首所提及能否盡量摒除「人事瑣事的干擾」,達到「身心健康的狀態」,且具備相對應的「專注力、記憶力和組織力」。如此頗有「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的味道,但丁點不易,尤其在現今專注力渙散及文字邊緣化的時代。
第二層涵義是反省,即盡量以客觀態度來反映外界及内心世界。這一點更加困難,為何?中國有句老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只要稍欠自知之明,就很容易墮入寫作的「貪嗔痴」狀態。這裏的「癡」最為嚴重,將自己的文章看得太大,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缺乏了反思能力。
這方面我可是頗有「體驗」,愈是認真投入的寫作,就往往容易「專注地偏執」,心理上也會自我催眠,形成一種循環式的自我肯定邏輯,難以看到諸多問題。回想起來,如此狀態的癥結還是在於把自己看得過大。
如要破此虛妄,方法有二,一是自我隔離,將文章擱置一段時間,予以沉澱及反思,過後多數能夠看出另一番光景;二是當頭棒喝,即來自明心見性,坦誠直率的師友之提醒砥礪。
兩者中後者尤其重要,但具此能力,且願意説出真話的又有幾人?自己又是否能夠放下心理防禦機制,真心請教及反思?古兆申先生曾說大多數的序言不值一看,原因就是大家不肯也不願講真話,序言很容易淪為心照不宣、互相恭維的「俾面派對」。在這方面中國人就特別嚴重。
古先生已歸道山3年了,前幾天我還夢見他。這位老友對我的最大影響,就是學會何謂自知之明。根據如此思路,其實無論做人還是寫作,説到最後還是那句老話──「人貴自知」,外加一句──「文貴反思」。
這兩句話最終還是為了自我提醒,這也是我對〈神思篇〉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