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科技巨頭谷歌和蘋果,本來在自家領域上獨領風騷,原先在併購方面有大相徑庭的策略,仿佛它們在併購的道上打着「各自的一套拳」似的;但後來為了擴張生意,二者卻也像走上擂台的兩位拳手,在四角綫內拳來拳往,上演一場兩生花。
大約在本世紀初期,谷歌和蘋果表現出了極端不同的併購興趣。谷歌像個興奮的兔子一樣,慣常地熱衷於求偶交配,有估計是因為其Applied Semantics交易成功,讓他們上了癮。相反,蘋果似乎對M&A不感冒,認為他們可以憑公司的內部創新,不需要去買其他公司的技術和人才。所以蘋果的並購活動就像是在購物清單上添加一些「配料」,提升已有的核心產品和服務。
搏擊升「呢」
然而,特別是在谷歌於2005年收購Android之後,兩者忽然就變成了頭號競爭對手,開始了一場「以牙還牙、你追我趕」的較量,直如早年的可樂和百事之爭。這場競爭甚牽涉反壟斷的審視,比如,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在2010年批准了谷歌收購AdMob的交易,理由是蘋果在廣告嶄露頭角。這個判決,在今日的倒後鏡視角看,還到底是對是錯?
及至大約在2013年左右,蘋果忽然一改套路,在16個月裏已經收購了23家公司。這個變化引發了關於蘋果的意圖的有趣問題:是不是因為蘋果覺得坐在大把的現金上太無聊,所以開始瘋狂購物?還是市場格局變了,除了內部創新,蘋果會像個其他大台一樣,扮演兔子獵人的角色,保持競爭力?
再到後來,兩家公司都在抄對方的功課,各自借鑒了對方的策略,兩生花愈長愈像對方,打法愈來愈似,以致有「蘋果谷歌化、谷歌蘋果化」之説。
併購的正與歪
這種併購的競爭格局,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批評。首先,這些大公司的併購活動可能導致競爭的減少。通過收購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它們可能減少了市場上的多樣性,削弱了創新的驅動力。這可能導致較小的公司難以進入市場或生存下去,從而降低了市場的競爭性。
其次,一些人擔心,這些巨頭公司的併購可能扼殺了創新。當大公司控制了太多的技術和人才時,它們可能會放緩或停滯創新的速度。這是因為它們不再依賴於競爭市場上的新興公司來推動創新,而是依賴於內部資源,這可能導致創新的停滯。
最後,一些初創企業可能會成為這些大公司併購的犧牲品。當大公司收購初創企業時,它們通常會注重獲得技術和人才,但這些初創企業的獨立發展可能會受到抑制。這可能讓初創企業的創始人和員工失去了繼續發展的機會,因為它們被吸收到大公司的體系中。
不過,若只從併購這個專門的職業來看,兩巨頭的出手,成功為業界樹立了不少的典範,也為併購回報提出了很有力的正面証據,反駁了學界多年一直指併購買方是「贏家詛咒」的代表。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