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批判性思維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也要塑造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和「問為什麼」。

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是指學科知識,而是一種超越學科,或是說適用於所有學科的一種思維能力,也稱為可遷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這種能力與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以及統計推斷有關。

批判性思維除了在能力層次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它是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稱之為心智模式。這個層次超越能力,是一個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層次。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引導人們有意識地打破思維「禁區」,走出思維「誤區」,探索思維「盲區」。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和「問為什麼」(ask the why question)。

哈佛大學原校長博克(Derek Bok)在2006年出版了《回歸大學之道: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的反思與展望》。這本書基於他對哈佛大學本科教育的觀察和反思,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提出諸多批評和改革建議,這也同樣適用於中國大學生。

大學本科生思維模式的階段

博克在書中把大學本科生的思維模式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無知的確定性(Ignorant Certainty)。表現:盲目相信,表現人群:大學新生。第2階段:有知的混亂性(Intelligent Confusion)。表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表現人群:大部分大學生。第3階段: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表現:理性分析,精確求證。

博克觀察到大多數本科生的思維水平都停留在第2階段,只有少數學生的思維水平能夠進入第3階段。

批判性思維的特徵

批判性思維是人的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簡單說來,它的主要特徵就是:

如何質疑,即「會提問」, 這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

如何判斷,即「會解答」,用有說服力的論證和推理給出解釋和判斷,包括新的、與眾不同的解釋和判斷。

把這兩個特徵結合在一起,批判性思維就是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獲取證據、分析推理為過程,以提出有說服力的解答為結果。

在這個意義上,「批判性」(critical)不是「批判」(criticism),因為「批判」總是否定的,而「批判性」則是指審辯式、思辨式的評判,多是建設性的。

批判性思維的層次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批判性思維又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有能力(skillsets)、有心智(mindsets)。

首先,如何做到有批判思維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不是指學科知識,而是一種超越學科,或是說適用於所有學科的一種思維能力,也稱為可遷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s)。這種能力與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以及統計推斷有關。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層次是可訓練的。在國內,講授批判性思維課程教師的學科背景不少是邏輯學。批判性思維的教科書也大多圍繞形式邏輯和非形式邏輯展開,也包括統計學內容。

與此相伴,批判性思維能力還可以測試。比如,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開發的「HEIghten批判性思維測試題目」。這套考題與GRE考題中的部分內容有類似之處,它們並不是考學科知識本身,而是測試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再比如,2018年中國高考全國II卷中的作文題,就是一個測試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題目。

題目:根據以下材料寫一篇作文。「二次大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幸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裏彈痕多就加強哪裏。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這個題目中的統計學家沃德(Abraham Wald)是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教授,他基於統計推斷,提出了「幸存者偏差」(survival bias)的概念。那就是我們只看到了那些能夠飛回來的飛機,而看不到那些被擊落而沒能飛回來的飛機。所以,只是根據「幸存者」的數據做出的判斷是不正確的。沃德的判斷是典型的批判性思維,而且這種測試題超越傳統的知識範圍,上升到了思維階段,應該說是有意義的。

批判性思維就僅止於此嗎?

批判性思維除了在能力層次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它是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稱之為心智模式。這個層次超越能力,是一個價值觀或價值取向的層次。批判性思維不僅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價值取向,引導人們有意識地打破思維「禁區」,走出思維「誤區」,探索思維「盲區」。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能力更多地是關於「如何思考」(how to think)),那麼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思維心態或思維習慣更多地是關於「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和「問為什麼」(ask the why question)。

有關 「how」方面的問題,多是技術層面,包括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和統計推斷的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獲取。而有關「what」和「why」方面的問題,則很難通過類似的方法學習。但是它也是可學習的,可以通過被感悟、被啓發等方式學習。

心理學家德韋克(Carol Dweck)的暢銷書《看見成長的自己》(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描述了兩種心智模式:「不變型心智模式」(fixed mindsets):固定思維、「成長型心智模式」(growth mindsets):開放思維。「成長型心智模式」要求的思維方式就是:想以前沒有想過的問題,問之前沒有懷疑過的命題。這就不是 「how」的範疇了,而是進入到「what」和「why」的範疇。應該說,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在訓練學生「how」方面見長。中國學生提出的問題,幾乎所有都是關於「how」的,但很少是關於「why」的。我們往往滿足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批判性思維除了要求在邏輯上、統計上不犯錯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想別人沒有想過的問題,問別人沒有問過的問題,並且要刨根問底,探究深層次、根本性的原因。在批判性思維教育上,從能力層次入手是自然的,也是需要的。不過,這不是全部。批判性思維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要塑造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

原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本社獲授權轉載。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