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藍根之前世今生──為何它能夠成為國民神藥?

由前世的寂寂無名,到今生的聲名鵲起,再到現在的國民神藥,板藍根只用了不夠半世紀的時間,就遙遙領先那些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中藥,成為橫跨中西醫學,左右逢源的萬能中藥,堪稱中國藥物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觀奇葩。

透過上文〈如何反思板藍根治療新冠熱潮?──來自民間和專家的聲音〉的討論,我們得知用板藍根抗病毒,既不是中醫論述,也缺乏西藥療效,是一種看似合理,卻難以歸類的四不像論述。

更值得留意的是,如果誤用的話,不但難以達到廣告中所暗示的療效,也容易影響身體健康,甚至錯失治療良機。

國内已有許多專家對如此論述產生質疑。例如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鑒定研究室負責人詹志來表示,對於板藍根是否抗病毒,「存在很多認知的偏差」;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表示,所謂板藍根具有「體外抑制藥效,與最後證明有治療效果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問題是,為何這種草藥可以如此火熱?由來如何?又如何演變成為國民抗疫神藥?背後的驅動力究竟為何呢?

弄清這些問題,有助我們理性思考,合理用藥。

藥史地位  邊緣少用

板藍根當然是芸芸中藥中的一員,但在漫長的中藥歷史上,其不過是一味平常藥物,既未能在大批清熱解讀藥物中嶄露頭角,其普遍性和應用性也相當低。我們從中醫方劑史中,可觀其端倪。

在中醫傳統方劑中,極少出現板藍根的身影。這種可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藥物,只在寥寥幾個主治瘟疫熱毒證的方劑中出現,例如金元時期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以及清代醫家葉天士的神犀丹等。

而板藍根開始受到重視,還是1949年建國之後的事情。

故此,這類邊緣中藥無法和高應用頻率的中藥相比,例如桂枝、麻黃、大黃、黨參、當歸、金銀花、連翹等。這些藥物歷經長時期運用,形成了豐富經驗和配搭方法,而由此形成的方劑,如桂枝湯、麻黃湯、銀翹散、四物湯等,既有精確法度,也有確切療效,可重複性相當強。

中藥方劑。(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中藥方劑。(香港浸會大學圖片)

就好像番瀉葉和大黃均能夠瀉下通便,但後者已經沿用至少3000多年,歷代所形成的方劑近3000個,經驗無比豐富。而其不但可通便,還可以透過不同藥物組合,具有其他功用,例如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止血解毒和活血祛瘀。

這并不是番瀉葉所能取替。如果將之代替大黃,加入複方中使用的話,就肯定達不到本來所具有的療效。

在此絕非認為板藍根不能使用,但是它肯定是一個使用率不高的邊緣藥物。中醫方劑有君臣佐使,這種藥物從來都未能企及君藥之列,充其量只能起到輔佐功用。

國民「神藥」之路

板藍根的角色和番瀉葉別無二致,但為何會在現代社會成為人人熟悉,包治百病的國民神藥呢?為何在每次疫情中,都能夠成為人們搶購的保命成藥呢?為何其可以榮登新晉方劑中的君藥之列呢?

事必有因,我們可從三個階段,看清板藍根如何在短短60年之間,由寂寂無名的藥物,成為家傳戶曉的神藥。

第一階段  建國之後

1949年建國之後,百廢待興,農村及偏遠地區面對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赤腳醫生制度則因此而生,負責起基層醫療的工作。

這批為數100多萬人的赤腳醫生有幾個特色:第一,學歷偏低,近70%為初、高中畢業;第二,醫學訓練簡便,思路上以西醫為主,治療上中西藥拼配並用;第三,中醫辯證思路被邊緣化。

赤腳醫生的記載。(翻攝自雜誌)
赤腳醫生的記載。(翻攝自雜誌)

如此也導致廢醫存藥的現象,也很容易產生科學中藥的思路,例如板藍根可以抗病毒,是消除炎症的萬能草藥。

那為何要選擇板藍根,而不是具有同樣功能的中藥呢?(例如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原因很簡單,因為板藍根容易種植,適應力強,而且產量極大。故此,板藍根就因其先天生長優勢,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的常用中藥和集體記憶。

容易種植,產量極大的板藍根。(翻攝自雜誌)
容易種植,產量極大的板藍根。(翻攝自雜誌)

第二階段   上海甲肝傳染病

另一件令板藍根聲名鵲起的,就是1988年上海市的甲肝傳染病爆發事件。根據當時分管衛生工作的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回憶:「雖然板藍根未必多麼有效,但因為有了『吃中藥板藍根可以防治甲肝』的傳言,一時間,全國各地的板藍根幾乎都向上海運輸。儘管價格不斷上漲,依然供不應求,不少藥廠和銷售企業都賺了很多錢。」

當時上海衛生部門還製作了「大鍋藥」──用幾味清熱解毒的中藥,如板藍根,黃連、大黃、甘草等,放在大鍋裏煎製湯藥,每天送到病房給病人喝一碗。

但從醫學角度,大多數的甲肝具有自癒性,無需特殊的治療,半個月左右就能康復。但在醫學知識匱乏的年代,板藍根就因為這次疫情,聲名鵲起,再一次成為治療炎症的通用中藥。

第三階段   非典、流感、新冠

自2000年後,板藍根迎來了三大明顯的高峰期──2003年的非典(沙士)疫情、2008年的豬流感疫情,以及2020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在病毒未知、疫情嚴重,且缺乏特效藥物的環境下,一向為國人熟悉,且產量巨大的板藍根就脫穎而出,成了民眾的救命草和流感神藥。

值得留意的是,這三次板藍根的熱潮和熱銷,背後有科研成果的重大動力。譬如内地著名的鍾南山院士團隊,早在10多年前就採取科學實驗,研究板藍根的抗病毒效用。研究結果是認為含有板藍根的複方,具有體外抑制病毒,或者修復細胞的作用。

鍾南山在有關板藍根的科研結果發布會上。(微博圖片)
鍾南山在有關板藍根的科研結果發布會上。(微博圖片)

對此業內出現不少質疑聲音,連國家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也認為,新冠病毒新藥的體外實驗和體內療效有很大差別,所謂的「有效」是在實驗室在體外細胞做出來的結果,但是這個結果離臨床效果之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然還有來自中醫的聲音,認為板藍根主要用於熱症及實證,如果是寒證虛證,則不可用,因會消耗陽氣;板藍根會傷及脾胃,引起皮膚過敏,以及造血系統不良反應等等。

但這些聲音,在疫情恐慌時期猶如泥牛入海,在疫情緩解時期也無人在意。人們似乎是憑着存活本能和市場訊息來運用這類成藥。

雖然如此,製造板藍根產品的藥廠可就相當理性,且效率驚人,第一時間向民眾推薦和行銷板藍根藥品。根據内地澎拜新聞的一篇文章所說:「每來一輪新傳染病,在科學家們還沒搞清病毒的來源、特徵、怎樣有效預防以前,當地老百姓就先喝上了板藍根。」

除了大面積銷售,這類公司還致力舉行各種公益事業和公關活動。譬如多次向民間大量捐贈板藍根顆粒,及舉辦慈善活動,例如在2015年,相關藥廠就牽手鐘南山參與拍攝公益微電影《快樂奔跑》,鼓勵社會健康正能量。

鍾南山院士參與《快樂奔跑》微電影。(電影截圖)
鍾南山院士參與《快樂奔跑》微電影。(電影截圖)

在如此情勢之下,板藍根必然登上國民神藥的榜首。如此光環下,社會上更流行各種資訊,認為板藍根不但可以防流感、抗病毒,連登革熱、空調病,以及肆虐非洲的伊波拉病毒,都能夠預防。甚至還有文章認為,板藍根能夠清除人體的體內毒素,解決抗生素副作用等問題……

如此氛圍,也難怪民間產生了「板藍根治百病」的錯覺,甚至認為「常喝也沒問題」的觀念。

這就是板藍根的前世今生。由前世的寂寂無名,到今生的聲名鵲起,再到現在的國民神藥,板藍根只用了不夠半世紀的時間,就遙遙領先那些使用了數千年的傳統中藥,成為中藥頂流,甚至能夠橫跨中西醫學,兩邊通吃,成為左右逢源的萬能藥物。

這實在堪稱中國藥物史上前無來者,後續有人(藥)的壯觀奇葩。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