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與「一帶一路」對港的意義

香港若能在「一帶一路」這一國策中起到重要的貢獻,那麼香港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便會較為鞏固,哪一位競逐行政長官的候選人能提出更有見地的看法,便愈會受到中央祝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期採用計劃經濟模式,自改革開放後,市場的比重增大不少,但「五年計劃」仍佔着重要地位。我不認為「五年計劃」是發展經濟的恰當方法,把它廢除也無大礙,但若每五年搞一次全國性的總結過去與展望未來,可能也有點用處。
 
香港是市場經濟主導,不用依靠「五年計劃」,但既然內地的第13個「五年計劃」又將推出,並於2016至2020年執行,港人若不了解此計劃內容,並從此尋找商機,便屬笨蛋。
 
早於去年,發改委已為「十三‧五」訂下25個研究課題,其中不少是理所當然的項目,如教育、人力資源、環境治理、創新驅動等等,當中又以與經濟轉型、工業升級、「走出去」等,較值得港人關注。經濟轉型及工業升級主要應是指從工業轉到服務業,工業升級是從勞動密集工業轉至科技含量較高工業。
 

成功推動 難度很大

 
中國的服務業佔 GDP比重已從1980年的22.2%增至2014年的48.1%,大於工業與建築業加起來的42.7%,我們可預期,工業的相對板塊還會下降,在港時有報道的 PMI 指數在50以下將不會罕見,但服務業會逐步擴大。至於轉型至高科技,在過程中恐怕有陣痛,失業人數常會因此等轉型而增加,我們對這些應有心理準備,不用大驚小怪。
 
我不知「一帶一路」會否寫在「十三‧五」規劃中,此乃未來起碼一、二十年的國策,超越了「十三‧五」的範疇,但卻可預期,「十三‧五」中不少規劃都會與「一帶一路」拉上關係。在香港社會中,甚至在大學校園內,已見到不少有關「一帶一路」的討論會,我自己也參與了一部分。據我觀察,香港的有識之士對此的觀點可總結為兩點:一是它對內地及香港都極為重要,我甚至聽過一位學者說這是香港最後的機會;二是不論內地或香港,成功地推動此大計難度很大,對港而言,起碼在起步階段,頗使人有老鼠拉龜的感覺,着力點不易設立。
 
換言之,此乃「高風險高回報」的活動,誰能找出可行策略,誰便可降低風險,從而更有把握地得到高回報。我相信中央政府也在摸着石頭過河,而且尚未研判到香港可扮演什麼具體角色,提供什麼貢獻。正因如此,香港若能在「一帶一路」這一國策中起到重要的貢獻,那麼香港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便會較為鞏固,哪一位競逐行政長官的候選人能提出更有見地的看法,便愈會受到中央祝福。
 
按此邏輯,在未來一年多之內,若某人對「一帶一路」不聞不問,那麼我們大可判斷,此人並非認真的競逐特首人選。當然,對「一帶一路」十分關注的人並不等同於一定有意競逐特首。此等邏輯不可搞錯。
 
「一帶一路」對中國的重要性我已在本報闡述過(見拙作〈「一帶一路」的策略考量〉),在此再作部分補充。首先是未來二、三十年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港人眼中的「國際」,其實主要指歐美世界。在今天,歐盟與美國的GDP大約相等,合共佔了世界經濟的四成左右。25年後會怎樣?我們不妨用諾獎得主經濟歷史學家伏格爾(Robert Fogel)的預測作參考,他認為中國的 GDP 一直受低估,因不少人忽略了中國家庭對教育的巨大投資。到了2040年,他估計中國的 GDP 可達世界的40%,美國是14%(但美國的人均收入勝於中國),歐洲則只剩下5%。
 

投資恰當 至為重要

 
伏格爾的預測未必完全準確,但我們仍可相信歐美的相對板塊在萎縮,代之而起的是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除中亞及俄羅斯等陸路國家外,還有海路經過的東南亞諸國,印度、印尼、中東、非洲等地,當中不乏天然資源大國及人口大國,25年後,其GDP總量有可能接近或甚至超越歐美的總和(人均收入則絕不可能超過)。在此態勢下,中國的貿易及投資重點自應逐步調整以適應新的國際環境。
 
中國的投資率或儲蓄率都高達GDP的五成左右,有人認為這樣不對,因為投資太多,消費太少,不利經濟。但此說大有問題,投資多等於今天消費減少,卻可能推高經濟增長,有利未來的消費。若是投資有錯,錯不在投資率高,而在投資的項目是否恰當。所謂「產能過剩」其實是指某些投資已無效益,應拔身而走,改為投資在一些缺資金(因而高回報)的項目。
 
最佳的投資組合是每一項的投資回報大約都相等,不用再作調整。但中國有些領域顯然投資不足,如改善生態、推動科研等。在陸上絲路的中國大西北,發展程度與人民收入都遠低於沿海地區,在這裏搞好建設,不但可減低區域之間收入不均,亦不會造成產能過剩。反之,不少論者早已指出,中國去年年中外滙儲備幾乎達到4萬億美元,既要面對滙率風險,利息亦低,不如將其中部分套現,改為投資在回報更高的項目上,「一帶一路」與「亞投行」正好提供此等投資機會。
 
中國第13個「五年計劃」又將推出,並將於2016至2020年執行。(亞新社圖片)
中國第13個「五年計劃」又將推出,並將於2016至2020年執行。(亞新社圖片)
 

把握機遇 翻身良機

 
習近平訪美前,美國的民意調查顯示,不少美國人對欠下中國萬多億的國債十分關注,他們可能不知道,幾年前奧巴馬還派遣過「密使」長駐北京,其任務便是游說中國繼續買美國的國債。中國減持美債改為投資在「一帶一路」或可減低這些美國人的「憂慮」。
 
中國很需要「一帶一路」所能帶來的能源,若要保持航運暢通,除了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保障外,更穩妥的方法是使到沿着「一帶一路」的國家與中國的經濟互相依存。貿易是互利行為,這些國家的港口基建愈發達,市場愈繁榮,對中國愈有利。中國大有誘因協助這些國搞好建設。
 
若按過去的發展經驗而作推測,「一帶一路」諸國的發展路徑很可能是先搞好碼頭、公路、鐵路等基建,接着便要發展物流業及建立工業加工區。香港是世界上有數的進出口貿易航運中心,這些項目其實港人都頗有經驗,甚至視相關知識為港人的核心技能。在較高的發展階段時,「一帶一路」將會需要效率高的金融服務,這些都是香港有優勢的項目。「一帶一路」對港所可能提供的機遇,不容小覷,若港人懂得利用,可以成為香港經濟翻身的良機。不過,毋庸諱言,當中的困難的確不少。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雷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