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經理人沒有錯配的履歷

有併購出身的職業經理人的收購型企業,最能挖掘具有協同效應的收購机會、最能識別被購企業的潛質、最能以「較」低或合理的價錢買到心頭好。所以他們作為併購型企業的總舵主,至少履歷上是沒有錯配的。

當代的上市公司傾向以收購合併來推動持續的成長,而包括著名投資者巴菲特在內的大師,都曾指出許多由企業內部提升的職業經理人,未必適合作為併購型上市公司的總舵主,那麽誰最合適呢?有研究指,應該是以收購為營役的併購專家、終日與資産回報率為伴的金融分析師、和有獵人的嗅覺和把砍價當吃生菜的買賣能手為佳。

由低做起未必能駕馭高位

上文引米高·孟本生(Michael Mauboussin)與在下的「爐邊熱話」,作為引子,指孟本生其實只説了一半。他只説了許多從低做起的高管,不一定能駕馭「行政總裁」這個一把手的職位。至於把金融分析師出身的併購專家視為最適合的人選,是在筆者那具有引導性的發問下,他才回答説:「是的,也許你説得對……」

雖然感覺上孟本生似乎是「被動地確認」這個講法,不過,如翻閲他的研究報告,從中仔細窺探,可發現其實這個講法,不是完全無中生有。按他的註腳,大家還可以找到另一篇2023年新鮮滾熱辣的論文,在頂級金融期刊上洋洋灑灑的幾十頁,以回歸程式和各種計算,導出結論指,有併購背景的人員和專門部門的企業,數字上和實証上是會為併購帶來最高效益的。

當中又以這三條最為關鍵:有併購出身的職業經理人的收購型企業,最能挖掘具有協同效應的收購机會、最能識別被購企業的潛質、最能以「較」低或合理的價錢買到心頭好。

併購的三條關鍵詞

首先,須知道協同效應是很個別的,可以説「因人而異」,A公司的底質也許不好,但加到X公司身上,可以馬上山鷄變鳳凰,振翅高飛;B公司有型有款,一加入Y公司,卻立即上吐兼下瀉,倒瀉籮蟹。協同和不協同,不是綫性的,有運氣的成份,但也和經驗及事前的凖備功夫有很大關係。

識別潛質,是分析力加上洞察力的實戰能力,不是紙上談兵式的張羅一切的可能性,也不是試算表上五花八門的程式和情境分析,而是在各种可能性之中,識別出適用的場景及當中因果關係,是分析和實戰的糅合。

最後,買賣交易的重中之重,肯定是議价和談判。有買賣經驗的操盤手,出價會因時制宜,不會一本通書睇到老,時而開價進取,快刀斬麻,以免節外生枝;時而慢條斯理,「攤凍嚟食」,以時間換取折扣。今日每一分毫的之節約,就是日後計算回報率裏現值部份的十成十的計算,而將來的收益,經貼現計算後的現值,一定會縮水。

由於併購行為,近年來已成為大型上市企業花錢最多的地方,而如果現在又能証明有併購經驗的專門部門和團隊,對企業實施併購的戰略最有裨益,邏輯上,下一步就是説,聘用有併購背景的職業經理人為企業的一把手,和百年前當大企業尚以工業生産為主營業務時以工程師為首腦,後來社會富裕後以消費至上時、企業喜歡僱用營銷人員為一把手,和科網年代以喬布斯或朱克伯格為代表的、以産品或服務理念為驅動的總裁,這道理是如出一轍的。

以判別和實施金融和資産的正回報為核心能力的併購能手,作為併購型企業的總舵主,至少履歷上是沒有錯配的。(待續)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