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結善緣與面面俱圓

正信佛教徒在學佛路途上自然會廣結善緣,在世俗生活或學佛都是修行,都應該是以利己利他為原則。佛教徒在世間事業很成功的大不乏人,都是努力和待人接物以八正道心為準的因果。

不少人以為佛教徒與世無爭和視「貪」為三毒之一,對俗世職場發展或創業守業,甚至學習都不會積極。這概念可能受到近年「佛系」這個流行詞語所影響,這詞隱喻自視較清高,隨遇而安,也在事業和人事上較不進取,其實這和正信佛教的義理基本上拉不上關係。

現代的護持三寶

在家佛教徒護持「佛法僧」三寶。在古代,帝王貴族是主要護持者。例如南北朝梁武帝篤信佛教,以延請法師制定《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以及和達摩禪師的對話而留名。

愛去日本旅行的香港人,可能到訪過在宇治模仿淨土世界的名剎「平等院」,它是11世紀貴族藤原賴通所創建的。

現代護持三寶主要是平民善信了,如果佛教徒都在商場和職場生活不積極,那就不會有較多餘力去護持佛法了,佛法就不可能廣宣流布,接引有緣人。

搞線上或線下活動,印經典都需要在家信徒發心支持。現代道場如有人力物力的話,也會參加慈善和關懷社會的活動,以體現佛家的大悲心。

佛教徒貢獻 不限於資金

除了金錢以外,佛教也需要有學問,有管理及組織能力和有時間的人出謀獻策管理人事,辦活動當義工。所以,佛教徒的積極不只限於出資。

例如星雲大師的佛光山便有很多具學問的僧侶和在家信眾,才能把那麼多經論翻譯成白話文及出版,方便大眾理解,這是積極用功讀書的結果。我自己有參訪的道場,因為有幾位很專心鑽研茶藝的護法,所以用茶道作為接引介體的活動特別受歡迎。

所以,在家佛教徒修行是很生活化的,學習求知識,職場求上進,積極人生,才能在不同範疇體現慈悲喜捨,無畏布施。「八正道」是佛教的基礎修行,包括正精進(努力)和正命(正當職業)。曾聽過法師說︰「修行目的不是空而是看透,沒有私心,布施的基礎是無漏功德,無自私,才能和佛法身相應,才能成佛。」這是《金剛經》所說的布施。

正信佛教徒在學佛路途上自然會廣結善緣,在世俗生活或學佛都是修行,都應該是以利己利他為原則,所以在商場和職場自然會人緣好和面面俱圓。佛教徒在世間事業很成功的大不乏人,都是努力和待人接物以八正道心為準的因果。

原刊於《晴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