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沒有一孩政策,「一孩香港」只是一個杜撰的名詞。但事實上,我所認識的親友,不少是一孩家庭。街上看到的,似乎也是一孩多於兩孩,這是由於經濟條件、居住環境、家長能付出關懷子女的時間與心思所局限,「被一孩」已是很普遍的現象。當然,即使是兩孩,現代家長對子女大都關懷備至,「兩孩」的成長質素,也不會低於「「一孩」。
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自然更是重中之重。有錢家庭的子女自小給送到國際學校就讀,或早有足夠金錢以備將來到外國升學。錢財未足留學,或基於對教育看法不一致的,也希望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所以家長千方百計希望子女讀名校,派位不理想情願讀直資。即使在就學過程也很關注子女學習,課餘補習、學習不同樂器、跳舞、繪畫,基本上能做到的都做了。當然也很關心子女的在校情況,和學校保持密切接觸,不時致電問這問那,也是很尋常的事。
用不同方式去關注教育
但家長對於子女的成長,是否局限於教育的範疇就很夠了?我看不是。教育,只是整個政治生態的一個部份,如果真的關心教育,自然也很應該關心政治。
香港是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政治上的「一國兩制」,保障了它目前的發展。但「一國兩制」只有「50年不變」,現在已消磨了它的18年了。如果你有子女今年出生,到了2047年也只不過是32歲,到時的政治境況如何,有誰可做保證?何況不用50年,「兩制」已愈來愈不清晰了,你願意很早便由「一國」取代「兩制」嗎?
即使你自命政治冷感,或者覺得香港人對政治無能為力,只能專注看教育,現在香港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讀國際學校,似乎減去不少學習壓力,學童可以健康成長,但子女放棄中文,將來要在香港「搵食」,可以應付得了嗎?
沒有「國際」的屏障,那就得接受競爭性的教育。現在還有不催谷學生的學校嗎?過去寄望直資和傳統官津學校不一樣,有較大的教學自主權,但不少家長送子女就讀,才發覺學校壓力和官津學校也沒有兩樣。
你願意看着子女面對沉重的功課和測考,終日愁眉苦臉嗎?你願意分擔子女每一個學習階段所出現的困境,但實情「分擔」的只是精神上的安慰,困境不還是要由子女承擔嗎?學習是不同程度和方式的比試,但成功者的數目遠遠少於失敗者,更何況一兩次的成功,也不代表最終是成功。你願意子女永遠就受着失敗的煎熬嗎?
香港的專上學位,基於財政分配的不充足,學額永遠追不上需求。現代社會沒有學歷就沒有一切,你希望子女到了人生某一學習階段就被淘汰,而且被蓋上失敗者的烙印嗎?
沒有一個地方能自外於政治
有沒有一個地方,不管它比香港先進還是落後,它給予學生所鋪設的學習路途,是這樣充滿荊棘,人生所付出的和所得到的是這樣的懸殊?是你閉眼不想知,還是真的沒有?
你把「一孩」帶到這個世界,對他充滿溫馨的期望,也願意竭盡所能,讓他健康快樂成長,但到了他的成年,他所得到的世界和你期望的有沒有差別?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寫過一首《洗兒戲作》,後面的兩句是「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雖然是對當朝公卿的愚魯有所諷刺,但普羅家長很多都對最後一句的「境界」充滿期盼,但現實有可能嗎?不用說如果先讀讀前面的兩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所感受到的意境會是很蒼涼的。
也都是很聰明的家長,是應放眼看看教育以至政治現實了,你所期許的一切,特別是你從來都認同為香港的核心價值的,如果某個時候有些外在的干擾,是否應竭力去爭取、維護,免得到了不能逆轉時,覺得後悔莫及?
「一孩」的成長與未來的生存環境,你應是充滿愛心的期許的,不是嗎?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