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第一年出來教書,校長硬說自己獨具慧眼,要我擔當社會科科主任,當時確是戰戰兢兢,估不到一做便做了十多年,漸漸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當年小學還沒有常識科,一星期5節課中,3節是社會課,一節是健康教育課,另一節是科學課,後來不知何年何月,教育局有人提出合三為一,變成了現在的常識科。
小學需要科學科嗎?
隨着創科教育的需求愈來愈大,大家都將STEAM元素放到教學上。我在兩年前曾訪問過黃金耀博士,我問他學校需要增設一節STEAM課嗎?他一再強調:「STEAM如果放在一科內,太規限了,創科應該滲入每個課堂內,那才會海闊天空,讓學生的思海任意縱橫。」我聽後十分讚同,但近年大家都發現創科教育上的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科學知識太薄弱了,所以我覺得常識科的組合是時候檢視,我建議每星期的5節課中,可分割一節來教科學。
我提倡常識科分一節出來成為科學科,原因有三:一是因為大勢所需,我們如要推行創科教育,便要打好學生的科學根基,現在學校都一窩蜂去學編程,編程固然重要,但科學更緊要,我覺得是時候重回初心,加強科學學習了。二是因為科學只佔常識科每級的一個單元,約是六分之一,課時顯然不足,跟中學更是連不上,所以學生到中一上科學堂時,往往覺得有點左支右絀。
三是因為現在課時不足,學生在學習時顯得三不像:探究的時間不足,未有估量和觀察,很快便跳到結論的階段;另一方面,課堂沒時間做實驗,大多改為看片,我們孩童時的「益力多樽傳聲筒」、「自製聲音沙槌」、「洋燭燃燒氧氣」等實驗,全都沒法動手做,這情況下又如何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呢?
有什麼難題?
說便容易,我校預算於9月在高小每周加一節科學課,遇到的難題是沒有像樣的課程,更沒主修科學的老師,所以如果教育局想推行小學科學,便要幫手設計一個課程要求來,始終學海無邊無際,學校定位錯了便會流出公海 ,苦了學生。
起步之初,我建議學校可先將現有常識科的科學內容和專題研習,抽到科學堂去慢慢教,假設每周一節,一年大約30節,這樣已經差不多15節,而下學期則可自訂主題,或可參考教育局的教材套,設計出學校的校本科學課程來。至於教師培訓方面,可逐步來,定了課程大綱,中學主修科學的老師可邊教邊進修,只要大家齊心,一定可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水平。
「STEAM」5個英文字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M」,因數學是科學之本,但中、小學都有數學課,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大。第二個重要的是「S」,但初中既有科學堂,為何小學卻沒有呢?至於中學的科學科如何配合,我覺得只要我們在小學時為學生打好根基,中學課程是沒有問題的,希望教育局因應社會的轉變,趕快作出改變來。
另一方面,有同工問我常識科是否需要拆一節出來教中國歷史,這方面我不認同,下次才跟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