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下稱AI)這個詞1955年首次亮相,所以人們稱這一年算是「AI元年」。當時4位AI鼻祖John McCarthy、Marvin Minsky、Nathaniel Rochester、Claude Shannon提議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籌辦一個研究AI的會議,為期兩個月,除了上述4位專家外,還邀請6位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參與會議。
會議於1956年8月31日在新罕布什爾州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 New Hampshire)舉行「達特茅斯AI夏季研究計劃」(Dartmouth 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此次會議被視為AI的誕生地。John McCarthy被譽為”AI”這詞彙的創造者。
什麼是AI?
AI是機器,特別是電腦系統對人類智能過程的模擬。AI的具體應用包括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模擬人類專家判斷的電腦程序;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是一種機器學習技術,使電腦能夠解釋、操作和理解人類語言;語音識別(speech recognition) ,是將口語轉換為文本的過程;機器視覺(machine vision)能夠從數碼圖像、視頻和其他視覺輸入中獲取有意義的信息,並根據該信息採取行動或提出建議。隨之衍生元宇宙(metaverse)、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混合實景(mixed reality)、延伸實境(X-Reality)、ChatGPT等應用……
AI的優點及缺點
基於AI的技術,優點可說是數之不盡。我們可以概括地列出它的優點,例如:減少人為錯誤、減少風險、全天候工作服務、製造更多更新的AI產品、根據大數據提供不偏不倚的建議、代替人類重複沉悶的工作、解決日常生活的應用程式、代替人類操作危險的工作、快速作出明智的決定、醫學上的應用。
在教育方面,電腦輔助學習與教學的應用產品,可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雖然AI功能卓越,但所帶來的缺點亦難以估計,例如研製AI成本昂貴、加深人類的惰性、淘汰原有大量職種、缺乏倫理道德、削弱人際關係、磨滅進取心等。
AI在教學領域的應用
教育方面,就以《香港學校表現指標》的4個範疇(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表現)中的首兩個為例:
1. 管理與組織層面:在學校管理與專業領導兩個範圍的工作都是AI暫時難以取代。但文書、文件的整理或分析等工作,AI則可以應付綽綽有餘。
2. 學與教層面:在「課程和評估」與「學生學習和教學」兩個範圍方面,AI發揮了其文書與分析的效能。在課程組織、實施、學習評估及課程評鑑的4個表現指標,它能將數據整理得井然有序。
此外,AI在學生學習與教學方面,更能發揮其功能,如跟進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教師的教學,幫助極大。又如編整課程資料、語言學習(特別是增進第二語言的4個語言能力)、編程學習(特別是STEAM)、備試、備課、教學進度管理、學習評估、學習診斷、學生檔案、學習管理系統、教師在職進修、網上學習等,AI都能毫不吝嗇發揮其效能。
結語
AI無疑是一把雙刃劍,主要功能是工具性與服務性。然而,已故物理學家霍金教授(Stephen Hawking)於2014年對BBC表示,發展全面的AI可能導致人類的毀滅。這個預言令人們擔憂不已。
AI專家李開復博士預計到2033年,AI和自動化會取代現時40%至50%的工作。當人類遇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失業潮」來臨之際,他提議我們運用啟發式教育及互動式教育來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他又建議我們要正視學生右腦的發展。當AI超越人類的左腦,正是我們發展AI不擅長的右腦思維的最佳時機。
我們都知道理解數學和語言的腦細胞集中在左腦;發揮情感、欣賞藝術的腦細胞集中在右腦。那就讓學生在文學詩歌、藝術音樂、電影話劇等得以發展,從而在文理兩方面取得平衡。如果啟發式教育及互動式教育運用得宜,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倡議的「學生能動力」(student agency)亦會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培養出來,他們會為謀求世界福祉而努力地學習,達到《學會學習》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