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終了,苦中帶甜的一年

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復課之路也不容易走過。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甜蜜的回饋。學生們回歸到校園,師生們慢慢發現校園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滿着孩子對生活的渴望和投入,充滿着對學習的感恩。

今年的9月隨着疫情慢慢減退,以及接種疫苗的人數逐漸增加,學校也逐步進入常態。今年2月全港中小幼學校正式回歸正常的上課生活。儘管走過了3年的艱苦「疫路」,但復課之路也不容易走過。追趕孩子學習和成長的落後已是師生的生活日常。在這匆匆的10個月,相信師生都有一種緊迫的感覺。

孩子的需要

學生在回歸校園後要面對很多不同的挑戰,除了學業滯後外,老師更加關注孩子成長需要。多個研究指出學生受疫情影響,容易出現抑鬱情緒。而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的研究也指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童,在疫情期間較容易感到焦慮、絕望、悶悶不樂和對未來失去信心。

學生在疫情期間容易自我封閉、沉迷網絡,不利於情緒發展,而他們在社會復常後要面對學業、朋輩關係等挑戰。老師作為學生成長的陪伴者,為幫助學生跨過這種種挑戰更是需要付出心力,為學生準備不同的比賽、參觀、工作坊等學習活動,都是為了孩子。不論是全力以赴的老師,或是默默耕耘的老師,都值得我們向他們致敬。

老師和學校的需要

學生不論在品德、自理能力或是群體發展上都出現成長落後的問題,以往幼稚園生的行為,今天在小學也會發生;同樣以往小學生的行為,今天在中學也會發生。這突如其來的轉變,老師也需要時間調整和裝備應對。

此外,教育現場還要面對移民潮及人口下降中帶來的挑戰,教育團隊人事流動和青黃不接的常態,都增加了團隊磨合的時間。學校長時期的半日課和缺乏常規課外活動,也直接影響學校的文化和工作氛圍。不少學校今年復辦陸運會,老師和校長們都笑言一切如初,面對不少「蝦碌」場面,這點點滴滴都讓老師們倍感辛苦。

教育政策的需要

9月開學至今約10個月的時間,前線同工都可能感到忙碌,有很多工作要處理,如學生學業進度追蹤、學生心理輔導、學校行政管理等等。於是筆者好奇下到教育局網頁搜尋,方知道在短短10個月的時間內,教育局向中小幼發放的通告原來已累積至150份。筆者來自中學,細查下中學也有超過100份,單6月也有超過20多份。若以此估算,平均每星期大約有2張通告。

這100份通告已沒計算利用傳真或其他教育局系統內發出的通告。總括而言,復常後的新教育政策如雨後春筍,百花齊放,前線教育工作者同時要兼顧學生、教師、學校各方的需要,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苦中甜

復常後的教育現場確實面臨不少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甜蜜的回饋。學生們回歸到校園,師生們慢慢發現校園充滿了生命力和活力,充滿着孩子對生活的渴望和投入,充滿着對學習的感恩。老師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調整和裝備自己,以更好地應對學生的需要。

在這艱難的3年中,教育工作者為孩子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值得我們對他們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謝。在暑假來臨之際,我們應該為自己和學生好好休息,充電和恢復體力。同時,也要為新學年注滿力量和希望,為了學生的成長和未來,我們需要持續學習和成長,不斷調整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和創造力。讓我們一起期待着新的學年,為教育事業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生命力。

楊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