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停辦了兩年多的內地遊學/研學活動,又開始紛紛復辦。有不少還得到政府部門,包括教育局和民青局的撥款資助,從而減輕了學生要付出的團費。
研學團的種類十分繁多,有短至一天、兩天的,也有七天、八天的。有到大灣區考察的,也有以內地一線城市,又或者較偏遠地方為目的地的。主題也各有不同,包括經濟、科技、環保、歷史、文化和藝術等等。
教育局也規定了修讀公民及社會發展科的學生必須至少參加內地考察一次,而這一科是高中核心課程,所以每一個高中同學也會有這種經歷。至於其他研學團,雖然是讓學生自由參加的,但因為收費比較便宜,學校又鼓勵有加,所以學生參與度還是比較高的。
筆者擔任教師和校長期間,多次帶領/陪同學生參與內地研學活動,足跡差不多遍及內地主要省份、自治區及城市,對於研學活動怎樣才辦得成功,學生怎樣才會有最大的得益,也有一定的體會,這是每一位負責研學活動的校長或老師也要深思的。否則走馬看花,數天行程匆匆而過,學生沒有留下什麼印象,甚至出現反效果,這都是很可惜的。
學生擔當不同的角色
筆者認為,研學活動必須有明確的主題,周詳的規劃,盡責的領隊老師,才容易成功,而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學生作為研學主體這一點。
不要視學生為被動的參與者,只接受安排入團。在出發之前,活動期間,以至於完成之後,讓學生有最大程度的參與,令他們有一份投入感,而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安排。現今資訊科技發達,學生可以從不同的媒體當中隨時獲取有用的訊息。在出發之前老師可以邀請學生團員搜集有關走訪地方、景點、相關企業或機構的資料,製作成為一本團刊,又或者在出發之前的聚會上作出匯報。
其後,負責老師可以邀請同學出任活動的不同工作崗位,例如學生團長、副團長、小組組長、攝影和聯誼等等。在旅程當中,學生團長和副團長有發言的機會,例如由他們和組長共同制定基本的旅程守則,並且作監督,落實執行,而守時和安全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如果行程較長的,各小組可以負責不同的研學專題,在適當時候作出分組討論,總結行程學習的觀察和得益,並且在行程結束之前分組匯報。
多年前,我校組織過一次往南京和上海的考察團,由高中同學擔當學生團長和小組組長角色,他們沿途打點,包括照顧學生生活細節,指導他們準時守規,積極學習,多思考和發問等等,這不但減輕了負責老師的負擔,我也高興地察覺到學生的成熟表現,以及領導能力的提升,感到大為安慰。學習是否認真,可以在分組討論表現上反映出來。在場的老師專注學生的發言,在適當時候作出點撥,或者首先讓其他不同組別作出互相提問和補充,再行總結,學生的得益會更大。
藉自由活動體察民風
最後,我想提出的是,在緊密的行程當中,安全的前提下,不妨安排少許自由活動的時間。提醒學生在自由活動期間,多觀察和探索,他們自然會珍惜這個機會,直觀地了解當地社會情況,各種民情,以及跟香港或其他去過的地方作比較,有機會可以在回程的旅遊車上分享。這就成為整個行程的一個趣味點。總言之,把學生當成是研學活動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翁,研學活動才富有教育的意義。不單是學生對考察的地方的認知有所提升,對內地的發展掌握更多,並且對個人的成長,也有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