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無得醫的謎團

現時,香港的自閉症個案持續攀升。縱然在醫學角度上,自閉症是「無得醫」,但教育者應適當地調節教育重點,把學習或適應的任務分拆成數個小任務,幫助孩子建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

近年自閉症譜系障礙個案不斷增加出現,根據美國11個區域持續數十年的統計,便可得知自閉症譜系的個案有什麼變化。在1975年,平均5000個孩子只有一個是自閉症;過了20年,在1995年已倍增至500個孩子便有一個;發展到了2015年更是68個便有一個,筆者相信在2025年應該突破50個便有一個。

筆者從1993年在香港擔任前線的教育心理學家,也在過去30年發現自閉症譜系的個案愈來愈多,可能比美國的比例還要多。從筆者所服務的學校為例,現在基本上是30位學童為一班,而現時已發展至平均每班最少有一位確診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個案,數字還是持續攀升。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神經發展障礙,在社交方面難以與他人進行情感交流,亦會出現缺失語言及非語言溝通行為的情況。另外,自閉症個案亦會出現固執及重複行為,例如興趣範圍狹隘、對規則過分執着、展現重複性動作及説話等。

從醫學角度而言,現時沒有藥物或手術能夠治療自閉症譜系障礙個案,因此不少醫生表示自閉症是沒有方法治癒的疾病。在傳統診斷自閉症的專業領域,精神科醫生是最具權威的。家長經常向他們查詢自閉症能否被醫治,而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於是家長頓然失去了希望,感到這障礙是沒有改變的可能!

事實上,自閉症確實是「無得醫」,現階段確實無法以藥物或手術醫治,因為醫學界未能矯正他們的先天因素;但是家長、治療師及老師還需要續上另一句,就是自閉症「有得教」。其實管教自閉症的孩子有兩個關鍵──「較」與「教」,大家首先要暫時「調較」對自閉症的要求,及後還需要細心與「教導」他們還未掌握的知識與技巧。

如何教育自閉症孩子?

在管教自閉症時,適當地調節對他們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按孩子的狀況來調較自己所提供的支援和要求,就可以減低他們所面對的壓力,也會製造空間讓他們成長成長;就以抗拒吃西瓜為例,教育者可以不強迫他們吃,但可以先讓孩子以不同感官渠道接觸西瓜,如單純觀看西瓜,然後嘗試觸摸西瓜、嗅西瓜,最終以西瓜塗嘴唇等。當教育者調低了對孩子的要求,並教導他們使用各種感官渠道去認識西瓜,孩子往往會較有動機嘗試完成任務,繼而能夠進一步進行學習。

此外,教育者處理調較與教導的重點是把學習或適應的任務分拆成數個小任務,幫助孩子建立完成任務的信心,從而達到學習目標。再舉另一例子,如果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教育者可以首先容許他們只是與對方揮手或點頭;當孩子達到要求時,則可以進一步要求他們不看着對方並用簡短語句說早晨。之後才漸漸要求他們看着對方點頭揮手,再發展至要求看着對方用簡單語句打招呼。當大家把任務調較成不同小步驟,能夠令孩子感到較為容易達成要求;然後循序漸進教導他們完成任務。當自閉症的學習動機和能力變強後,大家才提高對他們學習任務的難度或減少對他們的支援。

解構自閉症「無得醫」的謎團,大家可以分析馬戲團中的動物,牠們的遺傳基因沒有被改變,為何能壓抑了本來的獸性,還克服跳火圈的先天恐懼,就證明後天學習的成果。而自閉症譜系的先天因素是難以矯正,但是教育者可以通過調較對孩子的要求,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並持續教導他們學習技巧,最後也能夠改善學習及社交的能力。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