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絡陷阱教師培訓」?──文字淪落,港之大患

現在是重新出發的新階段,香港必須融入祖國懷抱,從而發揮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在此宏大工程中,相應的文化素養和歷史底蘊不可或缺。問題是,我們在文化上具備如此能力和素質嗎?

溝通和思維,有賴文字,對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的形成,以至身份認同的確立,文字也是載體,通過文字,人尋得安身立命之所。而具有不同性格和特色的文字,也成為各個文明的土壤。

可以説,文字是為人之根本。

此説如成立,就不難理解,為何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如此虛妄,思維能力如此低落。這很可能源於對本國文字認識淺薄,甚至近乎無知。

證據?比比皆是,且看以下病句,不但惹致誤會,而且扭曲本意。

這是一張網絡海報,標題是「教育局x警務處:最新網絡陷阱教師培訓」。這是要培訓擅於網絡詐騙的專才嗎?而且還是鼓吹和支持詐騙培訓?兩個舉辦者,竟然是本應作育英才的教育局,以及專職懲惡鋤奸的警務處。

這張網絡海報的宣傳標語有毛病。(作者供圖)
這張網絡海報的宣傳標語有毛病。(作者供圖)

我將此標語向一位語文前輩請教,他答覆說:「這句話很有語病」,再加上一句「目前這種語病多不勝數,恐怕積重難返」。

我聽了,心裏感到苦澀。

承認三大現實 面對絕對隱憂

面對這些劣質中文,我們需要承認三大現實,面對一大隱憂。

第一,現實涉及過去,港英時代的重英輕中是罪魁禍首,但回歸後特區政府不但沒有亡羊補牢,反而在雪上加霜,例如取消中學會考範文,問題因而更加惡化。有關的教育官員和語文專家,均需負上責任。

第二,現狀慘不忍睹。中文水平如此低落,病句錯句舉目皆是,但本地社會主流卻視若無睹,甚至自我感覺良好,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缺乏良好的中文作為參照,失去了基本的鑒別和糾正能力。

第三,未來肯定堪憂。面對如斯現狀,我們的社會是否還具備糾錯和改良的能力?這裏既涉及語文政策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善,也需要師資能力的提升。在此人工智能橫掃一切、閲讀和文字已經邊緣化的世代,對於文字,我們還有改良和提升的餘地嗎?

前景殊不樂觀,後果相當嚴重。

從文字淪落看治港人才

語言墮落的問題,還折射出港人文化水平之真實面目,局面相當尷尬。

為何尷尬?因為現今已經不是崇洋媚外的港英年代,也不是政治紛爭的回歸前期,而是方向清晰,重新出發的新階段,香港必須融入祖國,從而發揮自身的特色和能力。在此宏大工程中,相應的文化素養和歷史底蘊不可或缺。問題是,我們在文化上具備如此能力和素質嗎?能夠順利接軌嗎?回顧這個官方活動的標語,再看看目前社會上舉目皆是、觸目驚心的劣質中文和病句錯句,實在難以令人樂觀。

文字能力低下,談何熱愛中國文化?缺乏文史常識,談何理解國粹精華?沒有歷史視野,談何體會近代滄桑?知識儲備匱乏,如何理解國情國策?文化底蘊難道可以沐猴而冠、一蹴而就?

如此素質的文化土壤,卻無損此地社會賢達在政治風向穩定後,或為報效國家,或為鯉躍龍門,爭先恐後擠入治港班子,目的動機雖紛紜複雜,行動方向卻相當一致,氣氛無比亢奮,但喧鬧背後也難免素質參差,良莠不齊的弊端。

某些政壇「新晉炸子雞」的文化水平,真是令人無語。最近碰到一則政壇笑話,是某江浙籍政壇新貴,被問及是否認識一位魯迅的後人時,竟然回答:「魯迅不是姓魯嗎,怎會姓周呢?」

如此水平,真是令人瞠目結舌,欲哭無淚,這類人躋身治港隊伍,高舉愛國大旗,我倒是為香港前途捏一把汗。

魯迅原名為周作人。(作者供圖)
魯迅原名為周作人。(作者供圖)

註:有關本地病句現狀,楊興安博士所撰寫的〈悲哀的中文〉,列舉社會上諸般病句錯句,值得參考。我也寫有〈觀第二屆「腹有詩書」問答比賽有感──兼論本地古文教育的困境和出路〉談及本地古文教育,以及〈學習中文的一流讀物──民國中文教科書〉,介紹學習中文的上佳讀物,予有緣者參考。

學好中文的方法很簡單,方法有三:一是閲讀良好的中文書籍,二是從小背誦優美古文,三是寫作時遵循「寡其詞,協其音,以文其言」(清 阮元),予以修飾文句,然後就是持之以恆,終生學習。

古文基礎是達至良好中文的最好方法,甚至是唯一渠道。

學不好中文,一切皆休。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字淪落了,談何民族大業,談何文化復興,道理很簡單。

施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