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世界局勢
60年代的世界是由「冷戰」勢力結構所主導的。敵對雙方的一方是以美國為首所領導的資本主義陣營,另一方是以蘇聯為首,包括中國的社會主義陣營。美國為了圍堵中國,阻止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擴張,而捲入越南戰爭。1962年10月,美蘇因古巴導彈危機幾乎到達大戰邊緣。
西方在非洲的殖民地在60年代紛紛獨立。自由、民主、和平、民權、平等、改革、革命等思潮在60年代蓬勃發展,其中包括左傾和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全球學生運動和社會運動在各地興起,引發大規模的群眾運動。
對當時香港部份知識青年有重大影響有以下三大因素:
一、世界各地風起雲湧的民族、社會和學生運動
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侵略的民族主義鬥爭和國家獨立運動席捲全球。這個年代有30多個非洲國家獨立。越南戰爭、巴勒斯坦建國運動等,對於當時各地的不少年輕人而言,是正義的民族鬥爭。到1966年,美國政府派到南越作戰的軍隊增至超過50萬人,美軍死傷人數不斷增加;由美國學生帶頭推動的爭取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的反越戰群眾運動不斷壯大,並擴散全球。
1968年,捷克在總統杜錫克的領導下推行改革開放,企圖擺脫蘇聯的控制,是謂「布拉格之春」;但隨即蘇聯侵略捷克,推翻杜錫克政權,引起世界各地學生青年的抗議浪潮。
大學生要求參與校政、改革社會的運動亦由西方國家散播全球。各地學生提出「學生權力」(Student Power)的口號,反對大學當局的不合理措施,並要求派代表參與校政管理。1968年,學生運動席捲全球,內容包括反越戰、爭取言論自由、制止警察暴行、打破新聞壟斷、反對加學費、改革教育、爭取大學管理民主化等等。據統計,由1968年9月1日至1969年8月31日止,發生大規模學生示威的有:美國210次、印度97次、法國56次、阿根廷42次、西德34次、日本32次和英國26次等。形式包括示威抗議、罷課、絕食、佔據校舍(包括校長辦公室)、停課,導致校方召警清場、流血衝突等結果。法國學生更得到工人支持,罷課罷工,佔領學校和工廠,爆發全國性示威,接近革命邊緣。
中國在60年代發生的文化大革命,雖是權力鬥爭,但其「人民群眾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世界」的浪漫革命主義式的口號,亦和當時全球年輕知識分子的流行思潮和行動互相呼應及衝擊。
二、自由、民主、民權、平等、改革、革命等思潮的衝擊
被稱為「搖擺的60年代」(the swinging sixties)是各種各樣的思潮在世界各地甚為活躍的時期,其中心是反建制和反傳統文化,包括和平主義、多元主義、左傾政治、種族平等、婦女解放、性解放、嬉皮氏(the Hippies)等等;在政治方面,則表現為民族自主、民主思想、階級鬥爭、黑人民權等等。反傳統文化同時在服裝、音樂、藝術、吸毒等方面展示出來。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