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搜狐教育聯合舉辦了「第七期教育跨界尖峰對話」,對話主題為「藝術教育的顏色」,參加對話的嘉賓有: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為藝教育顧問陳曦、中央美院副教授馬菁汝跨界尖峰對談藝術教育的本源。以下為特邀主持人馬國川老師與馬菁汝教授的對話實錄。
藝術就是與美打交道
馬國川:馬老師,您那個時代是怎樣接受藝術教育的?
馬菁汝:從我個人的經歷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老師的鼓勵特別重要。我上初中時臨摹過一幅畫,臨摹完之後,老師說你這畫臨的非常好,以後可以出去做畫展了。當然我覺得突然間自己找到了繪畫方面的才能,好像之前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老師一句鼓勵肯定的話,馬上就會讓自己產生了無限的聯想,也朝着這方面努力。自此我非常喜歡美術,也是班上的美術課代表,高中也讀了藝術高中。
我們那個時代的藝術教育是比較缺失的,而且不專業。我一個同學是學醫學的,但他對藝術或者藝術大師完全不了解。前段時間我也做了一個調研,發現現在百分之70、80的人對藝術或者藝術大師的概念很陌生。比如讓他們說出幾個大師的名字,可能只能說到達文西、齊白石這樣的,再往下說就不知道了。雖然我們很多人不少藝術專業的不需要太多相關知識,但藝術綜合素養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夠的。
馬國川:您覺得藝術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或者怎麼看待藝術對生活的影響?
馬菁汝:音樂、美術等實際上是可以帶給人自信的,甚至可以療傷。我研究的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他就有這麼一個經典的案例,有一個12歲的盲人小女孩,她一開始有自閉症,羅恩菲德就教她泥塑,用這種藝術形式打開她的心扉,然後一點一點和她交流,最後她給自己做了一個自塑像,從以前的自己中然後脫離出來、獨立起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音樂也好,美術也好,都是會有增加自信心,調節你的素質,增強自信心,為什麼很多學美術的人好像每天都很自在,實際上就是很多畫家把情緒宣洩到畫上,創作也是一次宣洩的過程。
我曾經給很多的學生說,我們很幸運選了這個專業,你永遠是跟美打交道。不管我在教藝術史還是教繪畫的時候,我覺得大家永遠是在用顏色、用筆來創造美。我覺得藝術真的應該是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裏,生命裏。
中國藝術教育還不夠熱
馬國川:當下很多家長熱衷於讓孩子接受藝術教育,但很多時候家長的選擇可能不適合孩子,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馬菁汝: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藝術教育過熱,但我認為還不夠熱。藝術教育應該是更多的讓大眾去學習,而不要僅限於自己的孩子。家長學習藝術之後會對藝術和自己的孩子有理性的認識。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有些讓孩子學習藝術是為了讓他成為藝術家,而有時只是為了提高他的藝術修養。
其實我認為後者更重要。就全民而言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更重要,也是我們應該倡導的。我們的成年人,應該拿出點時間來去感受一下美術,提高一下欣賞能力。我曾做過一個問卷調查,百分之80、90的成年人其實對美術欣賞和鑑賞是有需求的。還有與生活有關的實用設計,其實很多時候美術還是能用得上的。
而且我覺得環境特別重要,家長其實應該自己先要去提高修養,給孩子創造一種藝術環境。藝術世家畢竟是少數,大部分的家庭還沒有太多藝術的氛圍。很多的家長都會給孩子們報各種各樣的藝術教育班,但也不知道哪個班適合孩子,這個時候問題就出來了。在成年人這部分人群中其實美術教育是非常缺失的。而他盲目地給孩子報班,實際上對孩子的藝術教育不利。
孩子千萬不要學素描
馬國川:提高孩子的藝術修養沒錯,但很多學校的考核藝術特別是藝考還是會與成績掛鉤,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馬菁汝:我們的美術過去有段時間更多地註重技術,凡是能夠成為大藝術家的人,各方面素質也都很高,包括文學修養、哲學修養等。而我們現在很多是因為孩子文化課學不好了才讓他學藝術,我覺得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功利性的應試環境之下,這種情況不少,但我覺得搞藝術的都應該以追求美為前提,追求一種理想的境界,而不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
我們的家長也不能太急功近利。,很多人認為只要學畫畫就一定要學素描,其實是錯誤的。不少家長問我孩子五六歲要不要學素描?我的回答是千萬不要學素描。素描是訓練細微觀察、嚴謹理解的立體思維,而一個五歲的孩子從塗鴉期步入到圖畫期的時候怎麼會有立體的概念,當然也沒有嚴謹的概念,這個時候學素描恰恰會扼殺他對美術的興趣。
馬國川:我們這期的話題是藝術教育的顏色。您怎麼理解這個「顏色」?
馬菁汝:我覺得藝術教育的顏色是綠色的,它代表一種希望和無限的可能,還有對教育的熱情。我也希望能通過媒體和互聯網,為教育,為藝術教育做更多的事情。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