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是人生苦的根源,有的人很富有,享受財物,但在他的心中,物質不是最重要的,僅是幫助生活的一項工具而已。佛陀常常把他過去生所經歷過的,拿來作為教育弟子的題材。
有一回,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對弟子說,一般凡夫見財起貪,擁有再多東西,心還是嫌不足。過去無數劫以前,有一位國王名叫和默,他的國土非常富庶,資源很多,風調雨順,穀稼成熟,不論種什麼都豐收;金礦、銀礦也很豐富,他擁有大片取之不盡的物資。
國王雖然富有,但他認為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到人民能安居樂業、和睦相處、豐衣足食,才是他心靈中的豐富。國王心地仁慈、平易近人,有時候會帶着大臣出去走走,看看街上的士農工商,看到那種安和樂利、繁榮的街市,就是他最歡喜的時刻。
心地仁慈的國王
如果看到有些智識不開、思想較偏、比較愚惑或是不懂道理的人民,他的內心會很悲憫:「為什麼會智識不開?為什麼不懂道理?」如果知道有人很慇懃在探究道理,能知書達禮,他會很歡喜;看到別人開啟智識,就好像他的心會明朗一樣。
國王視民如子,就像為人父母的心態:孩子富有,他就歡喜;孩子有才能,他也歡喜;孩子個性偏激、不懂道理,他會傷心。有一回,有一位年輕人偷東西被抓到,所以來見國王。國王看到年輕人,就想:「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事情?這個國家沒有貪、沒有偷,大家都安分守己,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年紀輕輕的,怎麼這麼不懂道理?」
國王問他:「為什麼你要偷?」年輕人很慚愧,向國王說:「我是第一次犯偷盜,我知道國王您的教育,要大家安分守己,但是我是不得已啊!」國王問:「你有什麼苦衷,為什麼你敢犯偷盜這麼丟臉的事情?」
年輕人說:「因為我很貧窮,餓了沒得吃、冷了沒衣服穿,我家裏面應有的東西全都沒有,所以不得不偷。」國王聽了之後,很疼惜地流下眼淚說:「唉!國內竟然還有人飢餓到沒得吃,民飢我餓啊!國家竟然還有人沒衣可穿,民寒我裸啊!很慚愧,為什麼我的國家還讓人民飢寒呢?」
偷竊犯 或是迫不得已
國王對年輕人非常地悲憫、疼惜,責備自己怎麼沒有用心,沒有好好了解民情,怎麼會讓一個年輕人犯這種錯誤呢?他就向被偷的人說:「請原諒這個年輕人,因為沒偷成,你也沒有損失啊!一國之土,人人如親,你是年長者,就視年輕人如自己的孩子,原諒他吧!」國王怎麼說,當然人民都心服。
國王因此對全國的人民進行普查,了解哪個地方有貧困的家庭,也開啟國庫,發出告示,缺糧、缺衣物的人,就來領取。國王普施給全國貧困的人,人民對國王慈悲的行為都非常信服。佛陀說到這裏,對弟子說:「你們知道嗎?和默國王就是我的過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間,無不都是在愛惜人民、教化眾生。」
佛陀在無始劫還未修行以前,就已經開始「行慈懷悲」,他對人用慈,但願人人都有福;內心深處懷着悲,但願人人都快樂,眾生苦,就像他自己在受苦。「民之飢者即吾餓之」,眾生沒得吃,就像我在餓肚子;「民之寒者即吾裸之」,眾生受寒,就像我全身赤裸,
這種如同身受的心,就叫做佛心。
原刊於《八大人覺經講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