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排首位的是「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而第8位是「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達到全面且有生產力的就業,讓每一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兩個目標都與就業有關。
1750年代是工業革命的起點,工廠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制度──僱主和僱員的關係。日本在1980年代經濟達到頂峰,其「終身僱員制」更被捧為企業的模範形式。40年後的今天,大家在議論「零工經濟」(Gig Economy),究竟這制度是為勢所迫還是物競天擇?增加還是減少貧窮?
筆者認為零工經濟制度一直已存在,但未能成為主流是因為時機未至,人還沒做好心理準備,科技也未跟得上。上一代希望安穩生活,願意以時間換取金錢;今天的新一代以自由自主先行,生活並非局限於金錢,心態南轅北轍。在未有手機程式的年代,要獲取工作資訊是很困難的;今天有大量平台在相互競爭,這個模式肯定是大勢所趨,自由工作者數量將大幅上升,衝擊現有的僱主與僱員制度。
媒體常常傳出一種錯誤訊息,訪問高收入的零工經濟人士,令人把零工和高收入劃成等號。這是有機構在幕後策動,還是另有原因便不得而知。零工讓一些年輕人能賺快錢,因為多勞多得,但也因為沒有培養成長的機會,令其薪金也只可以原地踏步,長時間會跑輸給傳統有固定職位的人。
究其原因,扣除高端、具高附加價值的零工經濟工作,大部分人所做的,其實多是重複性高、替代性高的工作,很有可能在人生的黃金時間中,錯過精進或學習專業技能的機會。不論兼職或全職,長期來看會催生出「零工經濟陷阱」,使工作者失去得以培養出高薪專業所需技能的機會,學習的時間亦被消磨,陷在其中而難以脫身,愈做愈窮,反而成為侵蝕青年得到穩定高薪機會的幫兇之一,違反了聯合國的脫貧目標。
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及灼見名家立場無關。
作者簡介
邵志堯博士為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理事、大灣區碳中和協會發起人及創會會員沛然環保(股份代號:8320)高級顧問、多家大學客座講師、全球零碳聯盟專家委員,現職香港華業金控集團負責人員和兼任宏海控股集團(股份代號:8020)。邵博士取得香港理工大學建築測量專業文憑、南澳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以及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並獲取英國特許房屋經理學會會員以及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專業會員資格。他於地產行業擁有逾30年銷售及市場推廣、項目管理及顧問服務經驗,曾於多間主要地產發展商任職,包括瑞安房地產有限公司、港陸物業發展有限公司(現稱中泛置業中國有限公司)、上海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以及新昌營造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