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力流失與復常

過去3年,孩子已經習慣對着屏幕學習,因此,他們能在沒有老師規管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筆者建議可利用資訊科技,讓學生繼續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自第5波疫情過後,學校一直維持半天上課,偶爾個別班級有較多確診學生,需要停課數天。雖然老師已出盡渾身解數,但學生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回到疫情前的表現。教育局宣布全港小學將於2月15日開始回復全日制上課,跨境學生也可以陸續在農曆新年後回到學校上課。但他們回到學校正常上課,可能會出現「學習力流失」(Learning Loss) 問題,這是對孩子們學習的一大威脅,對跨境的孩子尤其是,前線同工最明白這一點。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彌補這3年的學習損失?

學習力如何流失?

學習力流失,又稱「學習損失」,這詞早已有之,非新冠後才出現,意思是知識和技能在任何特定情況下的損失或學業進步的逆轉。最常見的原因是學生教育的差距擴大或不連續,例如長假期後,長期缺席課堂,不同學段間的銜接等情況下,往往會出現學習力流失的現象。

不同的國際組織先後就學習力流失進行研究。2021年3月,史丹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Dr. Ben Dominguez的研究發現,美國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疫情期間呈現停滯不前的現象。研究發現二至三年級美國學生的閱讀程度在一年當中降低了30%,而口語流暢度也大幅下降。

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21年12月發布《全球教育危機狀況:復甦之路》報告顯示,由於新冠疫情,學校長期停課,這一代學生可能已損失了17兆小時的學習時間。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因為長期停課,無法確保學習的連續性,生活在學習貧困中的兒童比例由53%升至70%。學習貧困的潛在增加可能對這一代兒童和青年、他們的家庭以及世界經濟的未來生產力、收入和福祉產生毀滅性影響。可見事非等閒,因為是次的集體學習力流失是全球性的,甚至足以影響一代人的發展。

善用資訊科技 促進自主學習

冬至當天(2022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登了〈人工智慧促進教育變革創新〉一文,當中具體地從現有的應用例子,即從教、練、考、評、管各教育環節中對教育生態的帶來的變革;以及我國具備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3個層面,就「人工智慧+教育」作出展開,最後更以「攜手打造高品質、有溫度的人工智慧教育生態」作結。

筆者從文章中感受到人工智能在學與教中的真實應用,已經遠超所想。虛擬機械人擔任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蒐集學生活動中各項的數據;透過虛擬實境技術,善用元宇宙,讓學生突破物理生態的限制,衝出宇宙,踏盡深海,獲得各種不同的體驗。科技發展真的一日千里,老師也要與時俱進。

隨着學生在校時間倍增,盡責的老師們要追趕疫情所引致的學習力流失,必須善用時間加強溫習和補課。筆者建議可利用資訊科技,讓學生繼續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過去3年,孩子已經習慣對着屏幕學習,因此,他們能在沒有老師規管的情況下自主學習,而這種方式多集中在知識點上的學習,大多屬於複述性的知識。

在學校,老師可以因應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製作校本學習資源,放上學習平台,讓學生可以回家無限重溫。同工應讓家長知悉有關安排,讓家長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一起參與,協助學生共同建構知識。學校課堂做一些在家不能取替的事情,需要讓學生多交流,多經歷,追回過去3年溝通力流失,做到「高品質、有溫度」地應用資訊科技。願莘莘學子回歸校園,與科技同行,同行一片新天地。

鄭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