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着想?

近年往外地念書的孩子年齡愈來愈輕,有人認為早一點適應外地生活會令發展好。但這極具爭議,我們先要明白父母子女關係怎樣培養出來。

不知是否殖民地關係或早年大學學位不足,香港人往外國讀書有悠長的傳統。隨着大學教育普及,這件事仍然非常流行,通常說法是對特區政府失敗的教育制度以腳投票。

另外有一個現象,往外地念書的孩子年齡愈來愈輕。20、30多年前,絕大部分留學生都是大學生,頂多會考預科生年紀,但過去10至20年間,中學生往外跑的比例逐漸增加,有些甚至初中已給父母「放逐」,獨自在外地生活。

對於這個現象,最普通的解釋是希望孩子早一點適應外國生活。家長擔心孩子年紀愈大,適應能力會降低,學習英語也較困難。為着孩子英語能力高,將來發展好,現在狠心一點也值得。先不理英語水平會否高,早一點適應外地生活會令發展好這個問題,這極具爭議性,我們先要明白父母子女關係怎樣培養出來。

我個人認為,父母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送他們去什麼名校讀書,購買什麼名牌,而是給他們身教和正確的價值觀。大部分家長自然希望子女未來生活好一點,往外國讀書是一種較容易的選項。但試想想,我們對自己未來都掌握不了(你肯定老闆不會辭退你嗎?你有信心今年業績會理想嗎?),又怎可能為孩子安排得那麼多?他們面對的變數比我們還多,我們又怎能肯定我們所做的一定可以為他們帶來幸福?

多謝一位大學教授朋友的啟示。他給我的意見是在青春期間,孩子思想尚未發展完成,這個世界其實最需要父母的教導,提供正確的是非觀。相信年幼孩子獨處外地,很多事情不能分辨對錯,正是最易誤入歧途之時。你想你的孩子,是一個是非不分的外國名校畢業生,還是一個懂得道理分明的人?

黃珍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