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優勢和希望都在於國際化,而真正的國際化,不是英美化,或日韓化。
港府與社會取向不同
香港作為中國的城市,在許多方面都比不上廣州、深圳。香港沒有深厚的內地人脈,也缺乏廣大的地域以作馳騁或周旋。香港按內地的標準、內地的要求,打造出大灣區,結果還是廣州與深圳的同城化,港深同城不同心。過於執着中央的要求建設大灣區,卻丟失了國際化的發展,也連累廣州、深圳在大灣區裏缺乏香港國際化的助力,於國於港無益,且東亞會少了國際大都會,東京、首爾都補不上,亞洲區便剩下新加坡,也會成為歐美在亞洲的木馬。
香港真正的國際化是開放、包容,這似乎與當前香港政府與社會的取向不同。一是黑暴之後的民族主義反應,容易變成民粹主義。二是黑暴之後,要求不追究或輕追究,重建信任和諧之都,說得漂亮,但社會裏幾十年由外力培植的惡勢力不清,還伺機反撲,怎可奢言和諧。三是香港親英親美、反中反共勢力龐大,根深柢固,即使在《國安法》震懾下現時不敢起哄,可是陽奉陰違,用各種藉口,利用現時制度還存在眾多殖民舊因素,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教育文化方面還在滲透,媒體上還是充斥仇恨、敵對,或縱容放任,埋首他們建造的香港小世界,看不到世界大變、中國大變、香港不能不變的大勢。
開放包容 需全新創立
香港國際化的開放、包容,為的是多元化,從多元之間的融合碰撞找出新的發展。在殖民統治上百年、回歸缺乏去殖民化底下,香港的開放、包容需要全新創立,從外而內進行更新改造。否則的話,不是堅持英美殖民體系,便是民粹式的偏隘反對外來所有因素。
開放、包容的國際化,首要善待非華裔的居民,把多元化因素嵌進所有的政策去。這方面,新加坡的多元化體系有眾多香港可參考之處。政府強調的應是香港不單止是中國的香港,更是世界的香港。其次是教育與文化,中文為主,其他方言、語言為輔。港人應是國際人,學生要懂的不僅是兩文三語,還要其他的語種,學校教育不應只是中英文,且以英文壓倒中文。再次是對外開放,不限英美等發達國家,面向世界廣招世界各地人才、各地企業、各地投資,在防範顏色革命的同時全面開放,把香港打造為真正的國際大都會,中國的世界城市。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