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族舞以地區劃分,雖是同族,但不同地區的漢族舞有各自的審美觀和習俗,所以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漢族舞蹈。其中我覺得最迷人的就是「安徽花鼓燈」,本文向大家簡單介紹這種美得令人窒息的漢族民間舞。
50年代學院推動下普及
中國安徽省淮河沿岸的蚌埠市、鳳台縣、懷遠縣、穎上縣等地是安徽花鼓燈的發揚地,安徽花鼓燈是一種以舞蹈為主,結合音樂、歌唱和戲劇的綜合民間藝術形式。根據記載,花鼓燈起源於夏代,至宋代時花鼓燈發展至具系統性,當時每年都會舉行燈會,而花鼓燈是燈會的壓軸表演。
經歷了明清兩代的發展,在19世紀30年代因為淮河水災消退後,迎來第一次大豐收而大鬧花鼓,把花鼓燈再次推上發展的巔峰。到50年代新中國成立,北京舞蹈學院(當年名為北京舞蹈學校)的教授們四出到鄉間采風,與民間藝人交流及仔細記錄各地民間舞風格及動作,把安徽花鼓燈舞蹈編成系統的教材,推動了安徽花鼓燈的普及及逐漸形成學院派風格。在2006年安徽花鼓燈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安徽花鼓燈的特色
鄉民稱安徽花鼓燈活動為「玩燈」,而參與者為「玩燈人」。玩燈人中男角統稱「鼓架子」,而女角統稱「蘭花」。鼓架子頭扎頭巾,上身穿對襟小掛,下身穿長褲配腰帶。根據角色性格不同,鼓架子的表演風格會有異,所使用的道具也因應角色配合而不同,分別會有手巾、扇子或岔傘。雖然角色不同性格會有異,但鼓架子一般的性格多是爽朗豪放,是一個身手敏捷又樂觀的小伙子。為了表現鼓架子開朗的性格和矯健的身手,鼓架子的舞蹈動作多為大開大合,身體多呈現「腰間擰動」和「重心前傾」的舞姿,也會有高難度的翻騰動作。
女角蘭花則頭戴彩繡球,下身穿長褲或長裙,腳上穿上「衬子」鞋。衬子鞋是什麼呢?因為50年代以前,安徽花鼓燈女角均是男扮女裝飾演,而傳統中國社會女性有纏足的傳統,所以女角蘭花有一雙特製的鞋叫「衬子」,讓男生穿上後令人有三寸金蓮的錯覺。衬子是一雙非常小巧的鞋子,有點像兩三歲兒童大小的鞋子,在鞋裏面會裝上一塊傾斜的小小木板。玩燈人穿上時,前腳掌會在小鞋子裏,而腳的其他部分會在木板上,再用白布把腳與木板緊緊纏好,最後用長褲或長裙把腳跟遮蓋好,只露出小鞋子的部分。所以男扮女裝的蘭花,其實只有前腳掌能踩在地上,腳跟是懸空的,就像穿了一雙沒有鞋跟的超高高跟鞋。
蘭花就是穿着這雙腳跟離地的衬子,手拿手巾和扇子邊戴歌戴舞又演戲。為了突出女性美也為了保持平衡,蘭花的身體姿態總是維持着四肢和腰部的彎曲,稱為「三道彎」。雖然腳下穿着一雙難以行走的衬子,但蘭花非常着重腳下功夫。急促且高密度的碎步和旋轉,最後以急促煞停配以重心前傾擰腰的舞姿,是蘭花的典型動作,也是玩燈人功力的展示。
但50年代後女性陸續參與花鼓燈隊,而隨着社會審美改變,纏足這傳統行為也陸續消失,三寸金蓮的衬子也在花鼓燈隊中已經很少出現。除了鼓架子和蘭花的造形和舞蹈風格非常鮮明,其實安徽花鼓燈的現場伴奏樂隊和表演戲碼在漢族舞中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下次我再分享安徽花鼓燈的其他特徵。
「舞蹈藝術」系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