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下行的重要原因是出於她發展戰略上的改變,在過渡期間,增長率可能還會受壓一段時間。中國過去發展的戰略主要特點是什麼?現在的新戰略有什麼新變化?推動新戰略時操作上有否出問題?
30多年來除改革開放外,中國靠幾個因素不斷把經濟推向新高。第一是她有大量從農村而來的廉價勞工,他們被送入工廠,立刻生產,而且從中積累生產經驗,使技術不斷進步;此方法能充分利用自己優勢,成效快,經濟可立竿見影。
經濟策略 悄悄調整
反觀印度,她靠較高檔的資訊科技生產帶動經濟,但只有很小比例的印度人民能進入資訊科技工業,成效慢得多。中國的勞工成本上升後,卻可得到不斷湧入城市的農民補充勞工,大規模的城鎮化又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力,近年工廠還逐步從沿海轉入內陸,開發新的勞工市場。製造業其實不但需要大量勞工,也需要龐大的資本。中國早已不用依靠外資,資金主要來自人民接近 GDP 50%的極高儲蓄率。廉價勞工、城鎮化、高儲蓄可謂中國增長的鮮明特色。
上述的戰略近年已在悄悄地調整。最明顯的改變是經濟上的最大板塊本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加上建造業,但現在已讓位予服務業。1980 年製造業加上建造業佔 GDP 47.9%,2014年稍為下降至42.6%。
不過,1980年服務業只佔 GDP 的22.2%,2014年已升至48.2%,比第二產業更大。這不能說成是「去工業化」,但服務業愈來愈重要卻是明顯的趨勢。服務業有一優點,便是它比製造業更為勞動密集,生產同一產值的 GDP,它需要多出30%的勞工,因此,若經濟往服務業轉型,就算 GDP 增長下行,也能創造出更多職位吸納從農村而來的勞工。低失業率對穩定社會十分重要。
中國的經濟轉型也包含着其他的元素。首先是產品中的技術含量慢慢提高,否則若光是靠低技術勞工,會遇到來自越南等地的強力競爭,但提高技術含量需要科研與教育的配合,這些都需要長時間才能生效。中國科研經費已超過 GDP 的2%,當中雖有水分,有些經費不一定直接與科研有關,但中國在國際上最頂尖的68份科研期刊發表的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在這些期刊發表文章,造假被揭發的風險較高,科研成果也較為受國際同行認可。
反貪工作 須打大虎
第二個配合因素是逐步把金融體制現代化。據 IMF 報告所言,中國希望兩三年以內把人民幣變成自由浮動。金融體制現代化與匯率制度改革均非易事,看看最近的進退失據便可知,但其大方向卻沒有錯。第三個因素是希望逐步減低儲蓄率,增加消費比例。第四個是大張旗鼓繼續打貪。
上述的經濟從第二產業到服務業的轉型大計,及與其相配合的輔助戰略都不能說是錯誤的,若成功,中國經濟可享有很長時間的高增長。不過,在時間拿捏和操作上,難度卻是絕對不低。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一般佔 GDP 70%以上(香港則接近90%),中國則還不到50%,空間與潛力都很大,這條路還可多走20年以上。但有幾點中國是要小心的。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