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kɐp2)
香港人寫文章時,往往會用「及」來連接動詞或動詞詞組。如「他們日夜苦讀及減少課外活動,為的是要考好公開試」這樣的句法,經常見到。若參考內地出版的語法書,或者查《現代漢語詞典》的「及」條,我們都會發現,在現代漢語共同語裏,「及」不能這樣運用;「及」只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像上述文句,就須用「並」取代「及」,改成「他們日夜苦讀並減少課外活動,為的是要考好公開試」。然而古代確有拿「及」來連接動詞的。
張振德、宋子然、苗永川、袁雪梅合著的《世說新語語言研究》︰「《世說新語》中『及』可以連接名詞,也可以連接動詞。」其中連接動詞之例,該書舉《德行》的「吳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陽郡後,遭母童夫人之艱,朝夕哭臨及思至、賓客吊省,號踊哀絕,路人為之落淚」一段文字為證,並謂「《現代漢語詞典》認為『及』只連接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由此可見,我們香港人運用「及」的方式並非是毫無根據的,而動輒視粵人之語言習慣為非正統漢語文化這種錯誤觀念,最終只會毀滅幾千來的漢語文化。
正話(dziŋ33 wa22)
《香港粵語大詞典》「正話」條︰「2 正(要);正(想)︰正話想出門就落雨[正想出門呢就下雨了]。|正話要去探你,你就嚟咗[正要去看看你,你就來了]。」顯然「正話」之所以有「正要」、「正想」義,是因為它本來是「正在說話(的時候)」的意思;由此義稍加引伸,就可泛指「正要」、「正想」的意思。古代小說多有「正話間」這個詞組,也就是「正在說話的時候」的意思;而粵語的「正話」就由此而來。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忽人報︰『玄德在小沛招軍買馬,不知何意?』布曰︰『此為將者本分事,何足為怪?』正話間,宋憲、魏續至,告布曰……」又《西遊記》第四十八回︰「陳老道︰『此時雖是七月,昨日已交白露,就是八月節了。我這裏常年八月間就有霜雪。』三藏道︰『甚比我東土不同。我那裏交冬節方有之。』正話間,又見僮僕來安桌子,請喫粥。」足見粵語「正話」一詞,其來有自。
望(mɔŋ33)
閔龍華《現代漢語用法詞典》「望」條︰「1動。……(2)<書>盼,希望︰常帶動詞作賓語︰望能解決|望予協助。可帶主謂詞組作賓語︰望你如約前往。」粵語則在口語裏常用義為「希望」、「盼望」的「望」。如「望就望渠(佢)生生性性啦,唔係嘅話,到我等(哋)死著(咗)之後,就冇人幫到渠(佢)㗎嚹」就是「只希望他自愛一點,不然,我們死了,就沒有人能幫他了。」又如「你都唔使望嚹,渠邊有咁好死,幫你畀埋錢吖」就是「你也別指望了。他怎麼會那麼好,替你付款呢」。
原來「望」這個用法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又《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