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於2001年推動「從閱讀中學習」課程改革,漸變為「廣泛閱讀」計劃。自計劃開展以來,在教育局資源的資助下,本港中小學均按教育局的指引,推行廣泛閱讀。
中學推廣閱讀 依賴強制安排
小學推行廣泛閱讀的重點,主要在培養及建構學生的閱讀興趣,一般小學都會因應不同年級,以不同的活動方式,透過多元的閱讀活動,諸如故事媽媽、繪本、圖書課、圖書展等,推行廣泛閱讀。這些活動,對年紀幼小的小學生而言,是新鮮而有趣,深受學生歡迎,而有關的閱讀材料/書目,則由學校自行決定。至於能否推動學生閱讀,端視活動後老師的跟進。可這些活動,對於中學生,卻全不吸引。
一般中學在推行廣泛閱讀時,多制定一些強制性的閱讀安排,例如,設定各年級的基本閱讀書目,要求同學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一定數量的書。為肯定同學有閱讀,一些中學更以課業及評估的形式,監察學生的閱讀。這「要你讀」式的推動廣泛閱讀,並不受學生的歡迎,對於能否建構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成疑問。
隨着教育政策的推陳出新,不同的教育項目蜂湧而出,諸如生命教育、生涯規劃、STEM、古詩文學習,以至近期重點推行的國民教育。學校要落實這些教育項目,學生及老師均疲於奔命,對於極花時間的「廣泛閱讀」,大概也只能作虛應式的處理。
然而,閱讀卻能有助推行上列的教育項目,因為透過閱讀,可建構學生對相關項目的「感情」和「意志」。故若學校能針對相關的教育政策,物盡其用,對已在校實行的「廣泛閱讀」進行策略性的調節,該可收一石二鳥之效。國內一些中學因應國家的教育政策而推行的單元式主題閱讀周計劃,值得參考。其實教育局在2018年7月的「學校閱讀推廣」的通告中,在支援閱讀加強措施一項中,也提及「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 一石二鳥
國內單元式閱讀周的設計,是以主題模式作為定位,學校因應學生成長和閱讀需要,定下全學年每一周的閱讀主題。不同級別的閱讀主題各有不同,例如在同一周內,中一級的閱讀主題是認識國家與大自然的「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中五是了解中國的哲學與中華民族的光輝的「人的高貴在於靈魂」。每一個閱讀周開始前,學校會先讓學生清晰知道閱讀的主題,以醖釀他們對主題的意識。
閱讀周內的閱讀材料,是每天早讀一篇,完成周內的5篇閱讀後,再提供書目,讓學生選讀。早讀的特色是師生共讀。為讓師生皆能接觸不同的領域,達到師生皆能收廣泛閱讀之效,與學生共讀的老師,均是第一次接觸所閱讀的篇章,一般的安排是非任教該科的老師與學生共讀,如文科老師與學生共讀理科的篇章。由於兩地課程的不同,課堂與課時的安排也不同,要香港的中學每天抽出20分鐘師生共讀的課堂,實在不易。最可能的安排是每月一周或每學期若干周。
回首過去,回歸後推出的一連串教育政策,不外是人心回歸教育、個人品德與價值觀教育及應對全球在21世紀的急速轉變和資訊泛濫的教育。2019年的黑暴,揭露了教育失敗的面紗,前特首對教育狀況的總結評語是「無掩雞籠」。《港區國安法》立法後,教育局撥亂返正,從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及推動學校活動的方式方面,雷厲推行人心回歸為本位的愛國教育。筆者相信,這個教育政策,將主導着香港未來的基礎教育。
然而,當學校聚焦於愛國教育時,也要對舊有的教育項目,特別是有助學學生對自己學習及發展的生涯規劃、STEM等教育項目,多讓學生進行廣泛理解,主題閱讀是不錯的安排。茲引用國內一個閱讀周的例子,供讀者參考。
閱讀對於一個人的成長,有着重要的影響。中學生處於他們人生中成長的最重要階段,他們的肉體在成長,靈魂在成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閱讀到底能帶給他們什麼呢?那就要看學校怎樣配合教育政策,為他們安排合適和恰當的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