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東南亞

以美國為首的G7不僅與中國矛盾會加深,妨礙經貿合作,而且發展勢頭,與香港及內地的經濟協同互補作用均不如。香港在維持與G7的經貿關係時,更應前瞻地開拓與東南亞東盟10國的合作、配套協調。

中國現時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東盟10國,已超越美國與歐盟。或許統計上還有爭議,涉及香港轉口的情況,但看來總的趨勢已在所難免。

中國東盟合作  擴大經濟規模

美國與中國的矛盾只會日深,進口迴避不了中國,出口卻會對華限制,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還會擴大,可因出口受到抑制,貿易總額增長當趨緩慢。歐盟則因烏克蘭之戰,無論勝敗,乃至和戰不決,都會受累而衰敗,且內部社會矛盾(宗教、種族、意識形態)嚴重,歐盟南北、東西差距惡化,瀕臨分裂,原來整合的優勢一時盡毀。更何況與俄衝突,軍備支出沉重,經濟發展更會受制於俄羅斯的能源供應控制,歐洲還有人口老化的挑戰,一如現時日本的情況。

相對而言,東盟10國,雖然自由貿易區延遲建立,但其中大國如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均可恃今後20、30年的人口紅利,與中國合作,迅速擴大經濟的規模。由於日本、中國等長期的投資基礎已建成,容易趁中國產業升級與轉移之勢起飛。

事實上,以它們的人口規模,今後將可與中國內地相比,本地經濟的內部循環也足以提升經濟的各方面條件與競爭力。在新興經濟中,東盟應可與印度、非洲媲美與競爭,而更勝於印、非之處是有中國,或許還可加上日本、南韓的助力。從區域而言,東盟10國加中日韓3國,應是RCEP的核心,澳、紐只是外圍,作用及不上核心的13國。

開拓東盟合作  香港三大工作

面對這樣的變化,香港實應全力調整對外的區域重心。以美國為首的G7不僅與中國矛盾會加深,妨礙經貿合作,而且發展勢頭,與香港及內地的經濟協同互補作用均不如。香港在維持與G7的經貿關係時,更應前瞻地開拓與東南亞東盟10國的合作、配套協調。

一是不僅鼓吹港商中企往東盟投資,更戰略性的是爭取當地企業到香港與內地投資,用投資為紐帶,把中國內地與東盟經香港而聯結起來,擴大供應鏈、價值鏈的連接和發展規模。

二是香港要努力引進東盟金融機構來港,建設為東盟的國際離岸金融中心,服務東盟,也協助中國內地金融連結東盟,形成更大的區域金融體,以補本身不足,也借助人民幣和內地龐大的外匯儲備,用作東盟金融穩定發展的助力與後盾。

三是吸納東盟各國人才。香港要與新加坡競爭,作為區域的知識、科研、人才的發展中心,也助本地國際化。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文鴻